急诊抢救对同室家属情绪及感知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急诊抢救对同室家属情绪及感知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

孙昆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浙江杭州310016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对同室家属情绪及感知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感知护理服务质量评价量表,对80名家属进行测量,观察组为40名目睹过急诊抢救的同室家属,对照组为同一时期同一抢救室等比例随机抽取未目睹过抢救过程的40名同室家属,分析急诊抢救对同室家属情绪及感知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抢救室家属的情绪处于中度焦虑和轻度抑郁程度。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抢救对同室家属的情绪会造成负性影响,但是会增加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值得管理者及护理人员关注。

【关键词】急诊抢救;同室家属;情绪;护理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R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258-01

急诊抢救室是医院接治危重患者的最前线,长期待在这种环境下势必会影响患者和家属的身心健康,以往的研究总是倾向于关注患者自身的感知,忽略了对家属情绪的反馈。其实,家属的情绪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患者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也是影响护患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对80例抢救室患者家属进行观察,探讨急诊抢救对家属情绪所产生的影响及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认可度,为今后对抢救室陪护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015年4月-9月某三甲医院抢救室患者家属80名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为40名目睹过急诊抢救的同室家属,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2-74岁,平均(54.5±13.1)岁。对照组为同一时期同一抢救室等比例随机抽取未目睹过抢救过程的40名同室家属。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5-77岁,平均(55.2±12.8)岁。

纳入标准:年龄≥18岁;是抢救室患者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经研究者说明研究目的后,自愿配合本研究调查。排除标准:被抢救患者的家属。在调查过程中不接受者。调查过程中因语言障碍或精神障碍无法配合者。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为自行设计问卷,包括家属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与病人关系。

1.2.2焦虑自评量表[1]

是根据华裔教授W.K.Zung于1971年编制,用于评定焦虑症状的轻重程度。共包含20个条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3抑郁自评量表【2】

是根据zung于1965年编制,反映抑郁状态的严重程度。SDS采用4级评分,共包含20个条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4感知护理服务质量评价量表(PNSQ量表)【3】

该量表是潘多2007年研制,由保证性、响应性、关怀性及可靠性4个维度29个条目组成。具有很好的信效度。

1.3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方法包括: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评价及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评价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抢救对同室家属情绪的影响

在急诊抢救室目睹过与未目睹过抢救过程的家属,其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情绪变化。目睹过抢救过程的家属焦虑和抑郁程度明显高于未目睹过抢救的家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3.1抢救对同室家属情绪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抢救室家属的情绪处于中度焦虑和轻度抑郁程度。说明环境对个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调查中还发现,目睹过抢救事件的家属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明显高于未目睹过抢救的家属。说明抢救过程会对家属的情绪造成负性影响。纽曼的健康系统模式认为,人是与环境持续互动的开放系统,人体内部的、外部的、人际间的压力源是环境的重要成分,当来自于环境中的压力源侵犯了个体的正常防线时,个体可表现出稳定性降低和疾病。

3.2抢救对同室家属感知护理服务质量的因素分析

本研究显示目睹过抢救的家属的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明显高于未目睹过抢救的家属。汤磊雯在研究中指出,家属在场可以提醒医务人员注意言行,确保治疗照顾的质量,特别是心理舒适度,提供更人性化的操作和服务。

4.建议与对策

4.1入院宣教:入院时即对家属进行合理的入院宣教及抢救室的环境介绍。符彩艳等的研究显示,采用书面与口头相结合的入院宣教方式可降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

4.2环境管理:国外有研究指出医疗机构在设计急诊室结构时可以考虑设置独立的抢救单间,便于保护病人的隐私。而俞萍等认为,鉴于国情和医护人员配备方面的差异,虽然抢救单间能够提供更好的隐私保护效果,但是对于繁忙的急诊室来说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大厅式结构更加便于人员和仪器设备的移动,也更加方便进行病情观察。因此,还是应最大程度地对抢救病人做好隐私保护工作,如拉起床帘、医护人员抢救神情镇定,稳而不乱等。

4.3心理疏导:与患者家属建立合作、信任的沟通渠道。并从医学心理学角度合理地评估家属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行为,从而对家属心理上的不良状态进行疏导并满足其心理需求。

4.4死亡观教育:开展科学的死亡观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现象,是一个人完整生命过程的必然组成部分。加强对死亡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家属对死亡的认识和承受力。

4.5运用职业性行为和语言:护理管理者可通过授课、经验交流、沟通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急诊护士的沟通能力,以弥补护士仅仅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护患沟通知识的局限性。

5.小结

急诊是每一个医院最特殊的地方,入急诊抢救室的患者都具有病情不稳定、危及生命的特点,在处理这些突如而至的抢救事件时,难免会对同室家属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无助等情绪反应。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未制定出急诊抢救室家属陪护制度的明确规定。因此,我们现阶段能做的是首先要对这一特殊群体实施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关怀护理,并开展死亡观教育,加强对抢救环境的管理,尽可能避免把被抢救者暴露于同室家属的视野中,保护好患者的隐私。同时医护人员应使用职业性行为和语言来对待每位患者及家属,维持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真正提高他们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昌惠.焦虑自评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5-238.

[2]陈昌惠.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197.

[3]潘多.住院病人感知护理服务质量与满意度关系的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