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一个人文学科教师的角度,探讨挖掘英语精读课的人文价值,探索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并从一个案例出发,总结自己在教授英语环保课文的过程中,发动学生对自己用电行为做的一次调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用电浪费导致的环境危害,从而提高了环境道德觉悟及行动的自觉性,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就大学校园环境道德建设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关键词】人文价值;素质教育;环境道德建设;绿色校园StudentsfromaCaseStudyofEnvironmentalEthicseducationLiYa-xin【Abstract】ThearticletoahumanitiesteacherperspectivesonminingIntensiveEnglishCoursehumanvalues,andexplorespecializedcoursesteachingsyllabusandteachingmaterials,combinedwithprofessionalcontentofthenecessityofideologicalandmoraleducation,andfromacaseofstartingtosumuptheirown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teachingEnglishtextsintheprocessoflaunchingtheirownstudentstodoasurveyofconsumptionbehavior,andguidestudentstounderstandtheirownenvironmentalhazardscausedbyelectricitywastage,therebyenhancingtheenvironmentalconsciousnessofthemoralconsciousnessandactionstodeepentheunderstandingofbookknowledgeandapplicationof.Onthisbasis,thearticlefurtherbuildontheuniversitycampusenvironment,maketheirownmoralthinkingandrecommendations.【Keywords】Humanvalues;Qualityeducation;Environmentalandethicalbuilding;GreenCampus【中图分类号】G81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236-3619(2009)11-14-02451.案例的缘起我作为英语精读课的教师,经常是在第一、二节上课,有机全看到上课前教室里的用电情况。教师里只要有人,不管一个人,两个人,还是三个人,所有的灯全开着。上午第四节课结束后,我都要提醒学生关灯。如果哪天忘了提醒,就必须亲自一一关掉。在不是我上课的教室里,灯也全开着,因为在明亮的日光照耀下,电灯光引不起人们的注意,要一直等到清洁工扫地时才会关灯。我自己经历过匮乏的年代。由于农村抗旱用电,城市居民晚上被迫拉闸限电,学生无法上自习,子女点着蜡烛写作业那种经历令我刻骨铭心,使我对用电浪费比较敏感。我就教的是一所美资私立大学,十年中随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用电浪费现象有增无减.在每个教室的门口都能看到一个铅印的字条提醒学生走后关灯,然而十年过去了没有一个部门或个人检查这个字条的执行情况,这引起我的深思。人们节电意识的谈漠是进入小康社会的标志呢,还是环境道德的缺失?学生环境道德的培养是不是我这个英语教师份内事呢?又该如何培养呢?2.关于英语精读课人文价值的思考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认为:教育的最本质的含义是引领人的灵魂,使人的德性不断增长。教育的意义在于体现人的主体性,人的德性和人的智性这三性的统一。[1]据此我认为英语作为人文学科,应具有三个基本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学会英语语言知识,即掌握英语特有的词汇,结构及语篇知识。(二)使学生掌握使用英语语言的技能,即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手段获取所需信息以达到与世界交流的目的。(三)以英语语言为媒介吸收古、今、中、外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思想文化及智慧,以引领学生的灵魂,启发智慧,提高道德,使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生活的更好,更明白。这个顺序是就内容而言。如果就重要性而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应置于首位。作为教师、道德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作为学生德育比任何专业知识更重要。任何丧失价值观的课堂不可能是生命化的课堂。[2]然而大学的分科教育形成的条块分割,使各科教师只关注自己学科领域的知识系统,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辅导员及党团系统,忽视了自然科学及人文学科各领域里宝贵的教育资源.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各专业的课堂里度过的,形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脱节。钱伟长曾说得好“教育是育人,还是制器?”英语精读课由于其课程性质所决定,其选文多取自发达的英语国家。相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程度而言,具有其前谵性。国为西方科技领先我国百十年时间,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成为我国的前车之鉴。如英语各级各类教材中反复出现的涉及环保问题的文章,就从多视角、多层面提示了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现代大学英语》第3册第11课课文选目RachelCarson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主要描述化学药物对生物、海洋、河流、土地、动物、植物的影响及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美国曾引起广泛注意及争论,被认为拉开了现代环境运动的序幕。这些内容利用得好。应该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如何使同学们联系到自己的环境行为呢?[3]在课堂上能做的我曾都做了。如就课文中所提出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讨论。但讨论中涉及的都是建议政府做这样,做那样,就是联系不到自己的用电行为;我又曾配合课文播放美国前副总统Gole制做的电影InconvenientTruth(不能掩饰的真相)同学们看过后情绪激动了一阵子,但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我也曾向同学们追踪介绍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和诺贝尔和平奖的消息。但同学们除了感到好奇、惊讶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举动了。这令我沮丧也引起我的思考:学生们对自己用电浪费现象熟视无睹,是否说明他们并没有把它与环境污染挂上勾?记得两年前学院所在地的新郑市麦收后燃烧秸杆引起的狼烟洞地、遮天蔽日的恶劣现象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种明显的空气污染行为很快就得到了制止。但对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窗明几净,灯火辉煌式的用电浪费造成的间接环境污染却年复一年地继续着。这既说明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缺失,也说明了旧的说教式教育方法的失灵。这种现实逼得我们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恰在我班学生(05级)迎来第六学期的2008年初春,我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灾害天气——涉及南方14个省份的冰雪灾害。它特别影响到交通及电网的的正常运营,使城乡居民外在黑暗及寒冷之中。我意识到英语精读课文的讲解如果不能为转变学生的思想服务,那这门课程就失去了它作为文科的人文价值;如果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人文思想不能与国家的现实结合,不能激发他们爱环境,爱地球的实际行动,那这门课就是象牙之塔、空中楼阁,这就是一门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学科。如果学生不能认识到所谓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其实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与东太平洋地区冷空气(拉尼娜)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不从身边做起,不从人人做起,这种百年不遇的反常气候就会年年遭遇。在灾害面前还有什么“份内”“份外”之分呢!作为英语教师,我有责任为保护地球尽一份力。文科自古以来就是研究“立人”“立国”“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学问的。[4]大学里教书只是现象,育人才是根本。我将我的所感,感思,所知与同学们分享,得到他们的支持,将第6册课本中包含环保内容的第三课调到第一周先上,并结合课文开展一次全校范围的学生课余用电调查。3.全校范围的非教学用电调查我们将两个班的120个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网上查阅用电浪费对环境的危害;第二组分成4个小组,4个时段(6:00-7:0012:00-13:0018:00-19:0021:00-22:00)对11座教学楼在非教学时间做用电调查。第三组为访谈组,走访总务处,保洁人员及与教室里碰到的学生进行面谈,调查结果如下:3.1网上查阅浪费用电对环境的危害。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学生们了解到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指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用“足迹”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每个人都在天空中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人的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石油、煤、天然气)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的燃油而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负的责任越大。那么学校用电就是第二碳足迹了。浪费的电越多,排放的温室气体越多。温室气体指大气中自然存在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这些气体由于能吸收地表的红色辐射而成为地球的绝热层,同时又是地球生命的保障。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地球气温将下降33℃,绝大部分生命将不能存活。影响气温变化的不是温室气体的存在,而是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当浓度增加时,地球表面的温度就随之上升,导致地球变暖,其结果是导致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导致干旱,热浪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升温后冰雪融化,使得1998年以来占总面积的南极冰体消失。如果南北极冰盖崩解会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近6米,若南北极全部融化会使海平面上升70米,淹没沿海大部地区,美国纽约只剩下联合国大厦和几座摩天大楼,法国巴黎只能看到埃菲尔铁塔的塔尖,天津、青岛、上海、杭州、厦门、广州、香港、澳门和深圳等百余座城市会消失。而冰川融化后暴露的陆地和水面就不能象冰一样反射太阳光从而吸收太阳热量,又进一步导致冰雪融化。由此连锁反应势必使地面升温和气候变暖。随着冰川的退缩,大部分以冰川融化为水源的地区严重缺水,一些国家如秘鲁、印度北部,我国就疆地区将面临缺水危机。冰川融化使一些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现在北极熊已经不能冬眠,且因没有冰块驻足而难以觅食,体重下降;南极的企鹅和海豹也因气温上升改变了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我国祈连山冰川正以每年2-16米的速度退缩,融水量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10亿立方米,对那里的生态环境影响严重。如民勤县因发源于祈连山的石羊河年流量锐减,不得不打深水井,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坏,50万沙生植物枯死,500万亩草地退化,风沙日数明显增多。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上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引起的“狭管效应”使北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和沙地,绵延1000多公里的河西走廊地区及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强大的沙尘暴源头。碳足迹概念的提出让人们认识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07年12月5日在印尼旅游胜地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场前竖立起一支巨大的红色温度计,提醒人们:别让气候“沸腾”起来。据科学家说巴厘岛正面临海水升温,海洋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的威胁,将成为“失落的乐园”。会议准许与会者不穿正装以不开或少开空调,这让人们明确地将用电与环保直接挂起钩来。如果普通人还没想好保护环境该从哪里做起,那么一个民间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2007年3月31日首次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给地球带来了希望与转机。它呼吁大家每年3月31日晚20:30起熄灯1小时,展示公众对全球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支持。该活动先于澳大利亚悉尼展开,约有220万家庭和企业熄灯一小时,今年已有84个国家3000个城市和乡镇参与。这一瞬间北京地区用电负荷比正常负荷降低7万千瓦。这一活动警示我们当个人的能源消耗以微小的数字增加的时候,叠加起来的总数目就是“叹为观止”了。因此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成为了这个时代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保护环境的责任已经直接与人人的用电行为挂起钩来。3.2校园用电调查(包括11栋教学楼,4个非教学时间段)。3.2.1无学浪费用电教室(20人以上)占亮灯教室比例。无浪费用电教室亮灯教室数无浪费用电教室比例59(个次)333(个次)17.7%3.2.2有浪费用电教室人均灯管数。有浪费用电教室灯管总数有浪费教室总人数有浪费教室人均灯管数5136(管次)846(人次)6(个)3.2.3无人亮灯教室与亮灯教室比例。无人亮灯教室亮灯教室数无人亮灯教室比例49(个次)333(个次)14.7%3.3访谈反馈信息:学生:与28位在亮灯的教室里随机碰到的学生,围绕四个题目,访谈结果如下:A、是否有节电意识?答:在教室和在寝室里有,因为交电费;在教室也有,但没有习惯;学费很高,电不用白不用,浪费与己无关;B、是否受过节电教育?答:在家里妈妈有过教育;小学里老师有过教育;平时广播电视里受过教育,教室墙上有标语;大学里没受过教育,有个别辅导员教育过;C,教室里是否有人关灯?答:进教室时灯全开着,人少了不会想到关掉一些;不是自己开的,不记得关掉;D、有何节电建议:答:班里设个管灯小组;通过班会等形式加强节电教育;晚上就寝时拉闸;学校监督教师带头关灯;设立节电日,节电周,节电月;楼房保洁员(共11名)A、声称工作内容没有关灯任务,但教室打扫完关门时就关灯,也有时没关过;B、教室里有人无物时不关灯,有物无人时不关灯,灯全开着;C、学生节电意识不强,从有人进教室到人走空灯都亮着,走时有人关灯;D、学校电力浪费严重;总务处A、学校对用电没有计划,没有控制,灯管总数无统计;B、教学楼内灯管大都是40瓦的,极少数是20瓦的,每度电0.65元C、教务处负责教室管理,保卫科负责关灯,总务处不掌握教学楼内的用电情况;D、2007年7月——2008年2月学校用电量及电费金额如下表:07.7-08.2用电总量(度)总电费金额(元)月平均电费(元)共8个月5621051.9元3429158.0元428,644.75元(注)这里面包括三个月寒署假学生不在校4.学生非教学用电调查活动产生的极积效果4.1认识到冰雪灾害是地球环境恶化的症候。通过自己的调查活动,学生们认识到个人不经意间的用电浪费都会增加碳排放,在空气中留下碳足迹,其叠加的效果就是引起大气变暖,引发一系列气候异常活动。发生在南方的冰雪灾害已经给我们发出了警报。生态危机其实是人的危机,是人类价值观的危机,人类成为自己不道德的环境行为的最终受害者。4.2提高了环境意识。改变了浪费用电行为。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了调查感想后,根据我给出的13个英文题目,每人任选一个写出一篇英文作文,并择优以小字报的形式于世界地球日(四月二十二日)前三天抬到教室外,以期引起全校共鸣。可惜因为正赶上大风,加之学校开运动会,两天之内学生都在操场上,小字报只好提前抬回教室,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采用调查方式目睹大学生自己浪费用电的严重性,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英语精读课上对环保课文的理解加深了,既学会了语言的表达,也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豁然之间将个人的一举一动融入了整个地球未来的命运。从那以后,两个班学生下课后最后离开教室的人都相互关照关灯,终于再也不用老师提醒了。5.关于环境道德建设的思考5.1环境道德建设的关键在教育。在工业革命早期,资源对人类来说,还不是那样稀缺,当时的道德并未危害到自然的规范,因此并未将破坏环境提高到道德的高度。自二次大战后,世界人口遽增,工业步伐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对物质需求的无限制的膨胀导致资源严重破坏。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到了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极端行为终于危及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于是生态问题上升为道德的问题。传统的道德教育教化人们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纯粹的人际道德教育。而环境道德教育尊重自然,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相适应,相协调,人类与自然界中所有生物享有同等权利。破坏资源等于人类自断生路,当代人必须为后代人留下自然财富。环境道德意识反映的是一种超越个人主义,超越陕隘民族主义,甚至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所以环境道德教育是改变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过程,是改造世界观,塑造生态人格,培养环境意识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3]只要在传统道德标准下看似合理不犯法的“我交了那么高的学费,电不用白不用”这样的思想普遍存在着,就证明了环境道德教育的缺失.在一个大学里,只要灯火通明,室内人员寥寥无几,室外过往行人漠然置之之风盛行,就说明了环境道德水平的低下,说明作为道德教育主战场的大学对环境道德教育的应对是滞后的,需要迎头赶上。5.2环境道德完善要有制度做保障。个体的道德自觉总是自律和他律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尽管自律能独善其身,但从道德社会化的角度看,他律对社会道德秩序的共同遵守更为重要。“破窗理论”,原则告诉我们,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的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玻璃,久而久之某些破窗户就会给人一种无序放任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而“火炉原则”则强化管理的公平、公正气氛,碰着就会烫,绝不讲人情,说烫就烫,立即对现,谁碰烫谁,适应于任何人。[5]制度好可以使浪费行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品德高尚的人孤立,甚至走向反面。没有制度,社会对于严重缺德或无德而引发的无序行为不能给予及时有力的制裁,那么恶行就会因为缺乏约束而肆意横行而导致社会对环境道德的漠视,以致道德失范,道德风气会不断恶化,环境道德教育的良好成果不能巩固而流于表面化。我国为环境教育早已制定了一系列法规:199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环保局,原国家教委联合颁布了《全国环境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纲要认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2001年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2001年11月18日,共青团中央,全国保护母亲行动领导小组在京举行全国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座谈会以探讨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应当说,基层完善环境道德教育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那么就一个大学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为使道德教育正常化,制度化,教学管理部门是否已将环境道德教育列入德育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是否将环境计划列入工作日程?各级学务部门及党团系统是否将环境道德列入新生入学的教育内容?是否将学生节约能源、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程度与实践活动列入操行评语的范围?后勤部门是否已将水、电等公共设施的管理关系理顺,做到事事有人抓,项项有人管,从而各方面共同努力建设一个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的绿色校园?5.3专业课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探索。江西师范大学祝黄河,王员在谈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总结出“四个统一”,[6]我感到这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专业课,其中包括英语精读课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探索,我在学习他们的经验时是这样做的:5.3.1处理好“进教材与出教材”的关系。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依托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这叫进教材,但现有专业课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即为转变学生思想服务。是这种共性决定了任何科目的教师都应保持高度的敏锐,抓住教材内容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契机,跳出教材又不以教材为教条,弥补教材固有的稳定性,普遍性和反映时势的滞后性,关注热点,抓住兴奋点进行了一些专题性的拓展,解析学生思想。如替换教科书中滞后内容,让学生参与查阅某些专题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综合实践、进行小试验,小制作,重视学科的渗透为己所用,5.3.2处理“进课堂”与“出课堂”的关系。“进课堂”是指环境道德教育要堂而皇之进入课堂,结合教学内容宣传环境保护法规及各种环境知识,但又不局限于课堂,走出教室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参予环保实践,通过活动自我教育从而提升环境道德情操,形成环境道德的自律,养成环保的习惯。5.3.3处理好“进网络”与“出网络”的关系。“进网络”是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利用网上丰富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资源在轻松愉快的意境中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欣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产生的和谐之美,借鉴各地人们的环保经验,加入世界行列保护母亲地球。但使用网络还只是被动地学习别人,更要采取主动行动,走出网络,迈出自己环保的步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创造自己的环保经验。5.3.4处理好“进考场”与“出考场”的关系。“进考场”是指课本内容的学习要通过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字、词、句、篇的掌握及运用,但又要辅以开卷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环保道德加以评估,以口头演讲、小组讨论、书写作文、办小字报等形式与同班同学,班外同学交流汇报他们参与环保活动成果,这是对教学效果的动态评估。这种开卷形式更容易产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于哪怕是一个闪亮的观点,一个切实有效的建议都可以加以鼓励,从而对以此形成的环境道德意识加以巩固。学生评价由封闭走向开放,内容由片面走向全面、从仅关注学业成绩到关注思想品德和个性,注重在真实情景中评价学生的表现,促成全面成长的新一代。总之,通过用电调查这个案例,我班师生都认识到节约用电在个人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家庭,学校和任何一个集体,就是减少支出,等于增加一笔收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则是它的公民道德水平的提升;而对于母亲地球就是一份保护和关爱。参考文献[1]徐显明:“关于大学教育中德性问题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8/5.P12[2]叶澜:《国内外教育文摘》2007/12P17[3]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建设》人民出版社,2004.5P59[4]张曼菱:《北大才女》金域出版社2001.3P42[5]胡新立:《青年教师》2007/7[6]祝黄河,王员:“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四个统一“《中国高等教育》2008/7P42文章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科研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