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就是在立足和发挥其作为文化载体及传承工具功能的基础上,用文化的思维意识去编审教材,从而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教材;文化建构;新课标
在新课标框架下,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正是这一时代环境的映射,是推进语文课程及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回顾我国语文教材的历史流变,其被赋予的更多是工具属性,直至92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仍然定性“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显然这忽视了教材内在的文化蕴涵及品质,淡化甚至抹杀了语文教材的人文属性。直至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才提出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新观点。这一表述无疑是对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材人文性的肯定,也是推进语文教材文化建构的信号。以学生为本,重建教材人文,帮助学生创造性学习已然大势所趋。
语文教材文化建构的基本理念
一、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心理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其认为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得到的,而更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依托一定的学习资料和人际间协作,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则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作为知识僵硬式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已逐步让位给以学生作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及强调人本性、重视学习者意愿情感、发挥学生潜力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笔者以为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正是基于这两个学习心理理论,这些理论主张无疑具有其正确性,从而开阔了我们教育者的视野,对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近年来,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研究,“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都逐步地深入人心,教育工作者开始由传统的以教师主导的僵化式灌输转变为倡导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式的文化素养教育,这无疑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的映射。
二、遵循语文学科特点,开发与培养学生文化力
“从根本上来说课程问题就是文化选择的问题。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未成年人施加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教育材’也就是用什么资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2]语文教材本质上属于文化选择的范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积累阅读,充分发挥“教材文化”对学生灵魂、人格建构以及生长的作用,开发与培养其文化力。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应重读书,在读书中积累和培育语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读好书”,这并不是说像传统的机械式灌输教学,把语文仅仅当做一种工具,把培育“读好书”能力僵化地视为教会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过分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建构教材教学体系,把语文教材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简化过繁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静、动态语法教学相结合,以“渗透教学”方式“随文点拨”。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有机统一
过去教材“唯工具”而忽略了教材作为一种文化选择的文化内涵,不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所选文本思想单一、政治性强且多元化不足。事实上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本质上具有工具性,但语文也是文化的独特存在形态,因此必然也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应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民族文化是教材编纂的核心,任何国家的母语教材必然是以自己的民族性为基点从而凸显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质,语文教材编纂及研究应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从中建构自己的人文、审美价值。但同时也不能固步自封,应在民族文化基础上辅以外来文化,经济与科技的全球化决定了人必然要尊重文化多元,语文教材的文本文化建构既要根植于民族传统又要与时俱进、融合世界优秀的文化,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文化思维及视野从而引导他们尊重文化多元。
从新课标中探视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
一、以学生为本,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人格本位
《义务教育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高中课标》则说:“高中语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显然从新课标中能看到语文已逐步由过分着重书本知识传授、注重机械式死记硬背及强调教师、学科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协作、探究式的学习掌握知识,从而做到课程结构的综合均衡性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性,相配套的语文教材也已由静态知识结构向动态文化结构转变,以学生为本,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人格本位,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契合了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文化建构理念。
二、正确把握语文的学科特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通过积累形成良好语感;《高中课标》则指出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显然从新课标中可以探析出当今的语文教育是遵循语文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材文本的文化建构让学生有好书读,教师通过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读好书继而会读书,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义务教育课标》和《高中课标》都指出“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高中课标也提出“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这就需要做到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有机统一,新课标显然就是要指导语文教材编写及语文教学往以多元文化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方向发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国民素质和文化品格。凡此都契合了遵循语文学科特点,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有机统一进而开发与培养学生文化力的文化建构理念。
参考文献:
[1]周小蓬,陈建伟主编.语文学习心理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
[2]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