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基层医疗人才模式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1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基层医疗人才模式的探讨

张芡1李潘2(通讯作者)

1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系;2湘南学院护理系

摘要: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乏,严重阻碍我国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和基层人民健康状况改善。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重要使命。因此推动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基层医疗人才刻不容缓。

关键词: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重要使命。2012年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探索适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严重缺乏,阻碍我国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和基层人民健康状况改善[1],因此推动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基层医疗人才刻不容缓。

一、郴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情况中存在问题

根据2012年的郴州卫生年鉴统计,目前郴州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980个,其中医院8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856个(含村卫生室2984个)。拥有床位数20905张,有卫生工作人员2837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412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全市参与新农合人数334.07万人,参合率100%。然而卫技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员队伍层次结构不合理、技术队伍素质低已成为长期困扰郴州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三大症结,并严重制约基层医疗卫生质量的提高。因此,扩大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加大基层医生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医生的执业水平,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现状

(一)定向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

定向培养医学本科生是通过高等院校全日制本科医学教育和临床技能训练,使医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医疗、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方面知识,具备一定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和对乡村医生进行业务指导的能力。它与乡镇卫生院、基层血防站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适应,具有较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能够提供防、治、保、康、教、计的“六位一体”服务,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能培养出促进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用的骨干卫生人才。

培养方式采用定向招生,采用统一招生、签订协议、定向分配的方式,以县为范围按生源户籍所在地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学员生在校学习期间,免交学费和住宿费,并且每月有一定标准的生活补助,定向生毕业后遵守定向服务协议,保证在协议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基层血防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5年(含5年)。

(二)开展多层次成人教育工作

主要包括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及考试考核及认真做好基层在岗卫技人员医学中专学历教育,组织基层卫技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在郴州地区,地方高等院校承担了郴州地区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工作,采用脱产集中学习与医院实习各一年的教学形式,培养适合于中专层次学历教育的乡村医生。

三、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服务基层卫生人才的探讨

(一)完善医疗卫生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明确指出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分级诊疗体系中,要制订分级诊疗办法,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因此地方高等院校可以根据需求培养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在原有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医德教育,注重临床技能操作,开展健康教育能力、社区卫生保健和预防干预能力等多样化课程模式,发展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教育。

(二)完善医学教育体系

医学人才属于复合型多学科人才,许多医学生认为只要掌握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就是一个好医生,然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最直接面对群众的公共服务机构,它对医学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仅有有过硬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动手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2]。

在医学专业教育上要改善专业教育结构,广大基层群众需要的是一般疾病的诊治、基本的健康教育和基本的疾病预防知识,少得病和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发展如全科医学、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在现有大学不断扩大招生的情况下,更应该改善现有医学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俞林伟.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8:615-617.

[2]陈翔.以基层就业为导向的医学本科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