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1

谈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教学

孙秋琰

河北省威县侯贯中学孙秋琰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方法指导探究学习

1历史教学模式应当革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比较封闭,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灌输式为主,注重传授教材知识,要求理解,会解题,而不推崇科学研究,人的主动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往往被扼杀。今天,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历史教学模式就应当从传授知识型转变为思维训练型,从“授之以鱼”转为“授之以渔”,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健康而又全面地发展。农村学校生源比较差,后进生也较多;没有网络化的教学条件,还处于“粉笔+黑板”的时代;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上,而学习历史的时间基本上只能是课堂40分钟。鉴于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就采用不同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以教材知识为基点,以知识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提纲、问题的形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了积极主动介入学习过程,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探索、自主求知。这既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思维能力,培养起自学能力。这样的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师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向了学习指导者,学生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求新探索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矛盾,强化意见分歧,形成发散思维,从各自不同的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与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要使这种学习的精神和方法渗透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去,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以及创造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等的研究性专题,向学生示范反映前人认识与探究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又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目的,让他们重视参与各种历史实践活动的设计,使探究性学习活动和教学以健康地向前发展。

4指导自学,确立目标

自主学习的目标确立,须通过学生组织讨论,然后求其合理科学的目标。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教师放心放手,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必去做。在重视放手让学生学习的同时,重在加强学法的指导。有了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知道为什么而做、做什么、如何做,知道什么时候应做什么。然而指导学法要注意历史学科的共性,本课的个性,才能保障确立目标的科学性。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与辅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交流研讨,最终确立目标。

5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这一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研讨、合作交流的过程,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还要掌握多种学法,对症下药,因课而宜选出最优学法,以求得最佳效果。将教师唱独角戏、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一言堂"转变成教师是导演、主持人,学生是主角的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活动是时代的需求,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彻底摒弃过去传统教学中的陈腐观念,牢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内在强烈的学习欲望及好表现的激情。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充分全面的提高和发展,达到历史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