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英语课堂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性研究

徐敏燕

新沂市一中

一、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意义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语言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学生参与主体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参与有利于增加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让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活动是现代语言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可以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老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和谐的语言环境外,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兴趣,又让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真实地交流,增加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加强友谊与合作,以期获得融洽的人际关系。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培养协作精神。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多半是在学生之间进行的。而这些活动多半又是真实或半真实的交谈,按实际情况进行提问或回答,学生很自然地被吸引到活动中,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轻松愉快。一改以往“统一教学”的被动训练,全员参与,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充满活力。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好胜心与求知欲。

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学生学的轻松、有兴趣,理解深刻,记忆牢固,提高学习效果;教师也能从繁忙、劳累的“独角戏”中解放出来。这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教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实践过程。同时在学校的“评教评学”活动中既能获得学生的拥戴,也能获得领导、同行的赞同。

二、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途径

1.确定科学的活动组织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往往采用单向型直线交流形式:T-Ss或Ss-T。这种“大集体”形式的活动只能让部分学生参与交流,教师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现代语言教学提倡个别化的活动方式即人数少的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这些形式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整个课堂在形式上形成一个师生共同寻求知识和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伙伴关系;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也就没有了“被遗忘的角落”。当然,教师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如:个体活动、双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教师是导演,评判者,参与者和咨询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解决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变化

现代语言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扩大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参与性,并主张把单一的、由教师严格控制的大班活动和齐声操练逐步变为减少教师控制的、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和个别交谈。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如讲解员(demonstrater)、领操员(controller)、组织者(organizer,manager)、监控者(superviser)、助手(helper)及评价者(assesser)要及时转换,担当好每一个角色。

那么如何担当好这些角色?首先要牢固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关心学生怎样学、学到了什么没有,而不是怎样教,教什么。第二,随不同的教学步骤、任务转换角色。比如在“介绍”时是讲解员或示范表演者;在“操练”时是领操员、组织者;在“练习”时,是组织者、监控者或帮助者。第三,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变换不同角色;变讲台上的“固定”岗位为全班来回走动的流动岗位。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活动多采用小组活动,教师在班里来回走动、巡视,时时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作好学生的帮手。

3.创设真实的活动语境

任何有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教师应尽力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知识和内容,在语境中操练和运用语言,在语境中就某一话题进行相互交流。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觉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受苦。在创设真实的活动语境中,可以采用直观教具、图片或实物来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开口交流。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可用生动的比喻、风趣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形象的教具、丰富多彩的课件内容让学生轻松地度过每一堂英语课。另外,指导学生做游戏、搞比赛、唱英语歌曲等活动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让他们在这些创设的活动语境里感到成功和自豪,确立信心,克服心理挫折,提高学习兴趣。

三、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中“意外现象”的解决办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理论提倡,没有真正完全地贯彻。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看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自导自演”的现象还是常见。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会出现“意外”。

进行分组、独立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有很多、很大优点,但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声音嘈杂、秩序“混乱”;分组活动时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教师无法个别发现及纠正等等。因此教师应当统筹安排,让学生明确任务和要求。活动的开始应当“起点要低”,但要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互相帮助。教师要严密监控活动的动向及学生的动态,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发现问题及时纠错。

第二个“意外”是教师给同学们一些活动语境或问题,要求学生“主体性参与”,若是学生跟上了老师的思路,所做的就是老师所设计的结果则罢了;若和老师的预想不一致或分歧很大呢?那么,教师往往在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原则下,“尽情施展‘教育机智’,让学生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完全接受了教师的见解,全体学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让一切都在教师预设的“正确”的轨道上行驶。这样就成了“教师教,学生学”,至多是“教学生学”,没有实现师生间的交往、交流,也没有体现教学作为一种“互教互学”过程的互动性意识。教学也不是只完成“预成性”任务、教完所备课的内容,“还要促进‘生成性’知识的产生并学习之”。

要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要鼓励、表扬学生的参与,肯定他们的成绩;激励其不断进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教师也不能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让其‘惭愧地低下了头’,即便是学生的看法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