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丽梅
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
摘要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体现人文精神”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理念下的课堂应成为关注人、关注生命力的过程。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是事实,作为语文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其课程特点,强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照。语文学科是人文特点十分显著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纵观高中语文教材,几乎每篇文章都能涉及人文精神的内容。它们揭示人的生命体验和人的精神意志,充分体现出了人性。这些文学作品是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而沉淀下来的传世之作,具有强烈的人文代表性,在提升人的精神、铸造人的灵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作品作家与学生读者的对话、精神的交流,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气息无不熏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
二、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材文本中的展现
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前5册实验教科书共入选文学作品79篇,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在表现人文精神方面都可以概括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自我价值的反省。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为家情、国情、民族情,而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人的自身情感诉求以及亲情和爱情。人的自身价值体现则是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追求。
(一)胸怀天下,以人类或民族大业为己任的人文精神
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以缅怀历史英雄人物的典故来揭示现实意义,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垂暮之年希望还能重整北宋朝廷,正是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应有的抱负。《短歌行》中曹操不但有延揽人才、思慕贤士的迫切心情,而且有一统天下的坚定决心,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与之相比,毛泽东在其诗词中也把其改造中国的宏伟理想表现得一览无余,例如《沁园春•长沙》中每一句所描写的景象都是一幅宏大的画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其作为早期革命者毫不掩饰自己壮志的非凡胸襟和气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其投身革命永不反悔的壮志。曹操和毛泽东都有胸怀天下的气魄,他们的国家情感是最直接也是最强烈的。《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促成了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从法律上正式结束了美国黑人被歧视的地位,为黑人争取了民族平等。
(二)关爱人生,感慨命运离愁、人生失意和情爱难舍的人文精神
在家国情这样的大爱背景下,人类自己的情感关爱更能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命运的坎坷不济、个人事业前途的失意,正是人们最需要人文关怀的时候,这类题材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反映得最多的。高中语文教材文本中所展现的关于这类人文内涵的主题共21篇。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写出了一种对母校康桥的留恋,“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物我合一,表现出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雨霖铃》抒写了柳咏同友人在汴京分手时的不舍及愁闷心情,“多情自古伤离别”点出了其忧伤的离愁别绪。而《故都的秋》和《秋兴八首》寄寓了作者深切眷恋故都、故园人文风物的感情,饱含着对此情此景的留恋,对人情事物的回想,勾起了他们内心的感慨。这四篇作品都道出了人生的另一种苦痛,那就是离愁,它总是给人以哀伤的心绪,让人久久不能平复。亲情和爱情是人间的脐带之情,在语文教材文本中也有迹可循。例如,写亲情的有:李密的《陈情表》、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弗鲁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写爱情的有:《诗经•氓》、《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林黛玉进贾府》和《雷雨》。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和《声声慢》中,凄凉悲苦的氛围笼罩了整首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夫妻离别,是人们难以愈合的伤痛。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都有爱与恨交织着,有的是母慈子孝,有的是爱断情伤,都是需要人们品尝的另一种人生。
(三)坚定信念,追求人的价值存在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从来都强调人的价值存在,而且是人的精神价值的存在。教材文本中关于这类主题的篇目有11篇。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不屈精神,体现了其为追求民主、自由而奋斗的崇高人文品格。《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一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于封建礼教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了不间断地挣扎与抗争。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塑造的老人(圣地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而他却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为了证明自己有坚强的勇气与毅力,为完成那项别人无法替代的任务,为了鳏夫的光荣与尊严,他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正如海明威所描写的:“这两个肩膀挺怪,人非常老迈了,肩膀却依然很强健,脖子也依然很壮实。”同样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被高俅迫害,不得已丢妻弃家,反衬出他宁愿轰轰烈烈而死,也不愿苟活的不屈个性。英国戏剧《哈姆莱特》中,面对母亲的改嫁、叔父的威逼、情人的自杀以及朋友的背叛,现实与主人公哈姆雷的人文主义理想相悖,但他对人的矛盾与思考中最有名的一句话是对生命意义的思索——“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的价值体现有多种方式,可以是积极乐观地享受人生,也可以是对知识、真理的孜孜追求。
(四)利于教学,对语文的教与学给予关注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文本中不仅编排了文学鉴赏,还编排了关于语文教育的作品,共13篇。例如,从教师的角度来谈,韩愈的《师说》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从学生的角度来谈,语文课本中节选了《劝学》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先生中认为学生进入大学应为求学,而非仅仅为了达到做官发财的目的,在研究学问之外砥砺自己的德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是大学生所必须达到的目标,而作为学校之主体的师生应该建立一种互敬互爱、互相劝勉的关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投射出梁启超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这种大家人物的学识风范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语文本身来说,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说明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以及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科普性的文章主要是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未来》、《作为生物的社会》和《宇宙的未来》,这些课文对提高学生们的科学思维和培养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有很大帮助。
高中语文教材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因此,在高中阶段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内在精神文化的提高,发展新人文语文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新课程下高中语文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