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双霞(永年县第三实验学校河北永年057150)
据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并实践了“超越教材张扬个性”的研究设想。所谓超越教材是指突破教材中相对固定的作文训练序列,有序与无序相结合,训练习作(教材上的)与引导创作相结合,允许和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使我们的作文教学随时适应学生变化着的现实生活,顺应学生不同的语言个性。这样,我们的作文指导就能从知识形态真正走向生命形态,将“习作”之树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作文资源引进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使它每一天都焕发时代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个性才能获得自由张扬的空间。
1.师生共同开发作文资源,丰富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
学生缺少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的。中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的现实生活;二是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视(影)等精神生活。中学生作文是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直接获得生活体验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在日常生活中自发获得;还有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学生共同开发真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活动。后者更加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经历、体验生活,获得、富有个性化的体验,并对前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①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家乡民间的风俗人情和盛泽特有的丝绸文化等):②关注现代工业与环境(包括中国加入WTO后家乡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情况等);③捕捉学生身边的或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等。
下面就上面第2点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我们开展了“关注家乡小河的命运”的作文综合性活动,让初一、二、三年级学生全员参与,活动内容、方式、方法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各有侧重。就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通过自由组合,自定小主题,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开展活动,并且要通过个性化的形式向社会向低一年段的同学展示活动成果。这样的活动突出了语文性、交往性,每一个学生必然获得鲜活而又丰富个性生活体验,为实现个性化的“创作”提供了“能量”。
2.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使作文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精神需要
学生有了鲜活而又丰富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并不是一定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只是提供一种基础和可能。这时教师就要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点爆的学生表达欲望,或一句鼓动人心的话语,或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而不是传统式的喋喋不休的程序性的指导,纸上谈兵式地传授作文知识,展示意在启发学生思路而实质是锁定学生思维的下水文,如此等等。我们要腾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教材要求的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导而左右,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式多样,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个性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手段和途径,让作文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需要,成为形成和发展语言个性的自由体操。
我们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①命题开放,每一个学生可以在主题活动的范围内,根据捕捉自己的体验和灵感自由命题;②表达方式自由,童话作文并非是低年级学生的专利,书信之类的实用作文也并非是高年级所能,只求文通字顺、真情实感。③自由交流,教师并非是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我们鼓励学生将作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每人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园地),供同学欣赏评点。④自主评议,评改作文并非是老师的特权,引导学生会用欣赏的目光去读同学的习作,诚恳地与同伴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习作。⑤合作编写作文报或作文集,人人参与,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自编自赏,共建精神家园。
就前文提到的“关注家乡小河命运”的综合性活动中,学生写了不少充满了童趣、童真,流淌着灵性的习作。就童话为例,初二的李瑞学生看到自己家附近的一条小河快要被推土机填平了,创作了一篇童话《可怜的小乌龟》。大体内容是这样的:小河的出口快要被封住了,小鲫鱼奔走相告,通知伙伴快逃离虎口。只有小乌龟不肯走,最后它被活埋了。一(1)班的王舒恬同学写了一部十二集的童话——《小鳑鮍鱼的家属变迁史》。它根据她奶奶给他讲的小河的过去和她自己观察到的小河的现况,以及她特别喜欢吃鳑鮍鱼的缘故,编写了这部“巨作”,真是而形象地反映了小河的命运,倾注了小作者对家乡环境的关注和忧虑。
3.改革教师的指导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习作的合作伙伴
传统的习作指导,尽管学生的作文规范了,达到了各年段作文的总体要求,但我们认为当前学生作文最令人不满和担忧的是:似曾相识。从内容看题材大同小异;从语言看,文字表达方式雷同。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缺乏独特生命的标志!造成“似曾相识”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教师的作文指导过于整齐划一,审题、选材、表达方法等都要一一落实,才能放手让学生写作;之后,教师精批细改,然后针对学生的典型问题进行集体讲评修改等。这种指导其实是漠视学生的生命意义,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是导致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们认为教师的作文指导工作的核心是加强个性化的指导,将主要精力放在启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写作上,成为学生写作上的合作伙伴。
我校学生的作文练习大致可分三类:①序列要求的指导性习作,②日记型的自由习作,③不交给老师的自由交流的“创作”。第一种习作的指导流程是:①不是审题和提出详尽的要求,而是展开一个话题启发学生,点击生活,引爆表达欲,;②不是讨论写作方法,研读下文,而是争取时间放手让学生自由写作,无拘无束;③不是精批细改,而是浏览学生的习作,捕捉个性化的习作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启发部分学生完善习作;④不是蜻蜓点水的讲评,而是组织交流欣赏首批完善的习作,进一步启发全体,鼓励修改,师生合作完成习作。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流程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习作。第二、三种写作,教师重在鼓励,引导学生自主评改,教师坚持和学生一起写作,师生多方启迪促发展,保护和发展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坚信好作文是自己写出来的,老师是“画龙点睛”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