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有效讨论提高教学效率
周翠娥
(彭山县第二小学四川彭山620800)
【摘要】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又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需要精心挑选讨论的内容,巧妙设计讨论的问题,准确把握讨论的时机,适时培养讨论的习惯。
【关键词】有效;讨论;效率
OrganizationstodiscusseffectiveImproveteachingefficiency
Zhoucuie
【Abstract】Classroomdiscussionofcooperativelearningisastudentofoneofthemainformofhelptoplaythemainroleofstudents,buildadynamicallygeneratedclasses,andteachersteachinginfavoroftheeffectivenessoffeedbackcontrolinatimelymannerofteaching.Inthecontextofthenewcurriculum,effectiveclassroomdiscussions,theneedtodiscussthecontentofcarefullyselected,cleverlydesignedtodiscusstheissue,accuratelygrasptheopportunitytodiscuss,induecoursetodiscusstraininghabits.
【Keywords】Effective;Discussion;Efficiency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又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许多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上,执教者都有意识地设计了讨论环节。但不少的课堂讨论流于形式,表面热闹,放而不开,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组织有效的讨论,提高教学效率呢?在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的一些认识。
1.精心挑选讨论的内容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与教材的重点、难点,因为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往往就是需要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积极参与教学核心问题的讨论,才能顺利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四年级《探索规律》,
我在引导学生探究有趣的乘法算式规律时,先出示算式:
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它们的积。为了让孩子们对这组乘法算式的规律归纳得更完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这些算式中的因数和积有什么特点?从上往下观察,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从左往右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通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学生很轻松地归纳出:像这样的算式里,一个因数里有几个1,积就从1排到几再回到1。为了让学生认识这个规律的局限性,我让他们继续往下编算式。当学生编到10个1乘10个1时,由于定势作用,认为积是从1排到10再回到1。我又引导讨论;中间那个数位上的数字能是10吗?为什么?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明白了这个规律只适用于这样的1到9位数自乘的情况。这样,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让学生在讨论中经历了观察、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不仅体验了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基本方法,而且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合作的意识。
2.巧妙设计讨论的问题
要使课堂讨论能够顺利展开,不出现冷场或偏离重点的“假热闹”现象,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首先,要考虑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要善于把握新旧知识的链结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巧设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只有
提出问题的难易度有利于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与讨论,才能达到教师的预定目标。同时,讨论议题的设计还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只有情理交融的课堂讨论才能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提高。
如:教学《圆的面积》,我预设了两次讨论。首先出示一个圆,然后逐个飞入一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圆的面积。通过观察、估测,让学生体会此方法不能精确地测量出圆的面积,从而产生去探究一种新方法的欲望。我随即让学生讨论,能否用剪拼的方法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如果能,怎样剪拼?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不一会儿,孩子们便激动不已,因为他们在讨论、操作中发现,通过剪拼的方法竟可以把圆转化成像平行四边形、像三角形、像梯形的图形;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图形的边越直,越像这个图形。接着,我又让学生讨论: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在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大家对结论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我再用多媒体课件验证学生的发现,孩子们不仅很容易地理解并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产生了成功的喜悦感和积极的心态。
3.准确把握讨论的时机
3.1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机把握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讨论的效果。第一,当学生认识模糊时可以讨论。由于对某个知识点感到似是而非,孩子们往往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希望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恰如其分地组织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如:教学《小数的性质》,在引导学生总结概念时,我发现有的孩子总是忽略“末尾”一词。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关键词“小数的末尾”,我出示了这样一组判断题让学生讨论:(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2)在小数后面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3)在小数中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4)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几种有着细微差别的说法,顿时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讨论、辨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在学会新知的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2当学生思维“碰壁”时可以讨论。所谓思维“碰壁”,就是指学生在解决新的问题时,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产生了认知冲突。这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精心组织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猜想、验证。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有哪些特征?由于刚学过“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回答:“个位是0、3、6、9,因为它们都是3的倍数。”我让学生讨论:“个位是0、3、6、9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吗?”这个猜想很快被否定,学生通过举反例,认识到不能只看个位。接着,我让学生列举了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分小组进行研究:先在数位表中摆圆片,记录下所摆的数和所用圆片的个数,然后讨论圆片的个数有什么特点。经过充分的操作、讨论,孩子们自己就得出了结论。最后,我再让学生举例验证“这个伟大的发现”。由于抓住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准确把握了组织讨论的时机,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非常愉快。
4.适时培养讨论的习惯
讨论的目的是不仅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增长知识,还要重视社会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方向,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思考、交流和倾听的习惯。
4.1先思考后交流的习惯。由于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每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经过一个较为复杂的思考过程才能完成。只有给予充裕的时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能抓住要领,才能从容去组织语言,去选择表达方式。因此,讨论应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独立思维时空,在此基础上交流想法,各抒己见,才能发表充分自己的意见,才不会被动地接受学习。
4.2敢于发表意见的习惯。如果一个人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观点,那么,他的思维就不具有深刻性、灵活性。在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要善于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说出来,要敢于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修改和补充。这样,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接收并评论他人的观点,在讨论交流中坦诚相见,互帮互学,优势互补,获得的知识会更丰富、全面与完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3认真倾听的习惯。要让学生意识到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在讨论时必须尊重每个同学的发言,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便插嘴,待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让他们多几次发言的机会,从他们的意见中捕捉机会,适时给予帮助。这样才能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反思、矫正自己的错误,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方法。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合作学习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有效的课堂讨论中,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动机与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我意识和合作精神。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就会更合理、更有效。
收稿日期:200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