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重庆401120)
【摘要】目的:在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探究分析该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50例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幻听评分、阳性症状以及PNASS总评分均较低,其中治疗前PNASS总评分为(83.42±18.58)分,治疗后PNASS总评分为(75.68±22.36)分(P<0.05);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评分、GI评分明显较高(P<0.05);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估后,出现头晕、头疼的患者有2例。结论:在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3-0354-02
顽固性幻听在临床中属于一种精神分裂症患者刘勰的后遗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1]。在对顽固性幻听进行治疗时,传统治疗方法因为治疗效果不佳,已经不能再满足患者的临床治疗要求,而随着相关医疗技术的进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措施,因为其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为此,本文从我院选取50例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了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50例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最小年龄为28岁,患者最大年龄为62岁,平均年龄为(45.6±17.5)岁。纳入标准:(1)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精神分裂相关的诊断标准;(2)病程超过1年,且服药抗精神病药物超过两年,患者的症状均无缓解;(3)治疗前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幻觉因子≥4分。排除标准:(1)存在金属植入物;(2)出现严重脑电图异常;(3)存在严重智力障碍,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评分<24分。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进行治疗,治疗仪器的刺激频率为1Hz,放置部位为双背侧前额叶,刺激强度为80%运动阈值,从50%逐渐增加刺激强度,当患者扶持县手脚抽动时,停止刺激强度的增加。在治疗的过程中,磁刺激治疗仪器的线圈处于水平位,40次/min为刺激周期,每天接受20分钟的治疗,治疗周期为20天[2]。
1.3统计学分析
在本文中,均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s)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采用t进行检验,若检验所得的P值<0.05,则代表所对比的数据具有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治疗前后精神分裂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评分
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幻听评分、阳性症状以及PNASS总评分均较低(P<0.05),详情见表1。
2.3探究分析安全性
完成治疗,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估,出现头晕、头疼的患者有2例。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在青壮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在临床中多伴有情感、思维以及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性精神疾病,其特点主要可表现为复发率高以及发生率高。药物治疗是该病症的主要治疗措施,但在采用药物治疗后,仍然有部分患者无法采用药物得到改善。随着相关医疗技术的进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逐渐被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过程中,现已得到了普遍认可,而双背侧前额叶部位皮层具有较高的可塑性,较低的刺激阈值以及磁刺激具有较好的反应性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青睐[3]。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英文简称rTMS,其机制主要是通过产生不断变化的磁场,促使大佬产生感应电流,该电流不仅可刺激大脑中的皮质联络细胞和椎体细胞,从而使其产生极化,最终达到提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此外,该治疗措施不仅具有无创伤性,而且操作较为简单,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而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则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较低的刺激阈值以及较好的磁刺激反应性,更是受到了患者的普遍青睐。
综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不仅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李洪祥,王晓璐,李雪艳,等.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左右利手精神分裂症幻听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10):1454-1456.
[2]彭军,潘存燕.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顽固性幻听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7):155.
[3]陈筱章,彭玉琴,邓凡.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实施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07):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