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装教法初探——如何在实训课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计算机组装教法初探——如何在实训课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张志峰1吴星2

张志峰1吴星2(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信息工程学校,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构建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主要涉及四类主要的知识块:硬件组装(匹配)、故障检测、软件安装及软件测试。

关键词:社会需要;“任务驱动”教学法;“硬件组装”;实训;考试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068-02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各种部件的分类、性能、选购方法,理解各主要部件工作原理、硬件结构、软件安装、相互联系和作用,并能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装与简单故障的维修方法。

通过了解计算机专业分配单位的用人需求,人才市场发布的有关信息,Internet网上的招聘信息,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制造企业中的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企事业办公室计算机操作等岗位,如:报表处理、打字、文印等工作,计算机机房和微机室的操作、管理与维护等工作,娱乐服务场所的计算机管理与维护工作。根据市场需求并充分考虑职业学校学生现有知识结构,我认为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定位是: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应用、维护、管理、多媒体程序开发及网页制作、网站管理、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电脑美术设计的职业技术人才。因此要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就必须上好《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课程。

职业教育应该越来越贴近工作实践,更强调上岗所需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大胆探索,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中,引入一条与实际需求为教学目的的方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学生,以期实现教学与企业需要更好的结合。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一种怪现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对具体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一窍不通,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上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缩手无策。而我们在一些电脑市场看到的工作人员往往没有什么计算机学历,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组装与维修非常熟练。他们通常的经验是:做的多了、熟了,就会了,不需要懂得太多知识。这种现象使我们意识到我们以前对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职业教育传统的课程设置具有学科化、理论化倾向,而忽视了专业化、职业化的训练,讲的多做的少。以《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为例,教学大纲中更强调了对概念的把握、原理的认识,而实际知识讲述、直接动手的实践机会不多,学生对于学习这样的课程将来有什么用途,还没有直观的认识,往往在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往往并不如意。比如我们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中讲述CPU相关知识时往往要把CPU结构、功能、原理做为重点来讲。而这些知识对职业的学生以后的就业几乎没有任何作用。而对CPU的种类、厂家、性能、与其它部件的搭配等,这些对职业学生将来就业有用的,则介绍得不多。

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组装课教学只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中心,利用黑板为工具,进行板书和讲授,学生很少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等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上,其工作能力、适应能力自然差强人意。

因此我们要进行教学的改革。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标准,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构建教学模式,同时在该模式运用过程中还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穿插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探究教学等模式。

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特别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某些时候称之为“单刀直入法“或“黑箱方法”。也可以说“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黑箱方法”。

黑箱(BlackBox)是只知其输入和输出不知其内部结构的系统。《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使得初学者在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它的信心。而利用“黑箱方法”,可以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由表及里分成若干个层次,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学习某种硬件的使用方法时,可以把深层次的系统视为黑箱,先知其然,而暂不深究其所以然,不必为了“彻底”弄懂,更不必为了所谓的系统性而在原地踏步,裹足不前。

比如经常有初学者向我咨询“如何组装、配置一台电脑”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应首先要明确电脑的“主要用途”。我一般建议他们首先学会根据用途选配电脑,并且告诉他们,完成这个任务,完全没有必要全面了解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的知识,更没有必要学习计算机发展史以及数制转换等知识。我们可以“单刀直入”地按照几个步骤进行,例如要选取进行文字处理软件为主的电脑,使用简单的基本配置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好太高的配置。如CPU可以选非常经济实惠的塞扬而不去选昂贵的Intel酷睿2双核CPU,图形处理卡就可以选择集成的而不选独立的。我们就可以挑选到经济实惠的计算机。而我们并不需要去了解塞扬和Inetel酷睿2双核CPU这两处理器设计原理、制造工艺等复杂的指标。只要知道它的速度、价格、用途就可以了。选择进行图像处理为主的电脑,那就要有很好的CPU和功能强劲的图形处理卡以及好的显示器。

“任务驱动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兴趣。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问题:怎样选择CPU,怎样选择图形处理卡,怎样选择合适的主版。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电脑的乐趣。“任务驱动”学习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采用这种学习方法,伴随着学习者的是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而不再是那种片面追求所谓“系统”,从而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给学生带来的满头雾水和一脸茫然。

我们认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主要涉及四类主要的知识块:硬件组装(匹配)、故障检测、软件安装及软件测试。而对于这些知识块的教学安排,也是一门丰富的学问,在本文中就不再赘述。下面我们要具体探讨的,就是本课程中非常重要,也可以说是决定本门课程教学成败的部分,那就是实训的安排和规划。

实训是本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的目的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动手综合能力。学生可在基本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集中进行相关实验,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训,提高学生的软硬件安装水平和排除故障的能力。我们初步拟定按照下边的计划进行实训安排。实训地点是我们的计算机组装实训实验室。

1.计算机硬件组装。6课时

2.COMS的参数设置。4课时

3.在计算机上安装操作系统。2课时

4.系统性能测试、优化和升级。4课时

5.应用软件的安装和调试。2课时

6.常用外设与软件的安装。2课时

7.计算机系统常见故障维修。4课时

8.外设常见故障检测与维修。4课时

机动2课时

总计30课时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是为各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计算机硬件与常用应用软件学习与实践的场所,是一个集计算机的组装作业、故障演示、板卡检修、软件系统调试与安装于一体的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各种板卡结构的剖析和功能介绍,微机的组装,微机故障点的搜查等教学工作。

通过在本实验室的实验,学生在理解验证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使自身的动手、动脑能力得以提高,如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系统的安装,一般性维护与维修等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对于实训的各种准备工作和相关的外部条件,我们也做出以下初步设想,其中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逐步完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课时间:每周的连堂专业课(暂定),具体由任课老师安排。

2.实训实验室地点:原电子电工试验室(暂定)

3.实训实验室管理:由学校安排机房组人员一并管理。

4.实训设备管理:由学校安排原设备管理处一并管理。

5.实训课上课安排:由学校派专门的辅助管理人员2名,帮助当堂的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管理学生对设备的使用。

对于组装实验室的管理,虽然我们并没有丰富的经验,但我们相信,在学校的支持下,在我们的努力下,计算机的组装维护这门课,一定会越上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