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民邹玉莉甘肃省山丹县马营学区734104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使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也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方案。恰当、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使枯燥的数学课变得有活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会让数学课不再枯燥无味,会给学生创设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因此,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恰当、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加减法时,我制作的课件中设计了这样几个情境:在荷花池中有4只青蛙,这时又游来了5只,一共有多少只?操场上3个小朋友做游戏,又来了6个小朋友,这时有几个小朋友做游戏?汽车上有10位乘客,到站后,下去了6个人,车上还剩下几位乘客?通过创设这些生动形象的动画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学习起来非常主动积极。
二、借助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可学习数学概念又很枯燥,如何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原理并进行实际运用成为数学的难题。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他们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例如学习图形的周长时,我设计了一个动画,让一只蚂蚁绕着一片树叶跑一圈,蚂蚁留下的痕迹,就是树叶的周长,学生看了动画后立刻明白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这样就把简单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为形象的图形,既便于学生理解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数学概念更易理解。
三、借助信息技术,使巩固练习多样化。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课堂练习是教学内容的有效巩固。而传统的数学练习只是数字与文字的组合,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很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因此,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恰当、适量地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型练习,让学生轻松自如地积极参与,在游戏中对新知进行强化巩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可随意拖拽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机器人图案,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在学习《方向与位置》时,新授课上完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小明逛公园,结合平面图回答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1)用数对表示出超市和游乐城的位置。
(2)小明现在的位置是(6,7),你知道他在哪儿吗?
(3)动物园在超市的什么方向?公园大门在游乐城的什么方向?
(4)小明从大门开始参观,他可以怎么走?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方向与位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让多媒体成为我们老师的小帮手。
四、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死教育当然学起来索然无味,由死变活是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带给学生以学习的快乐是我们的追求。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到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强烈欲望。
例如教学“10的组成”时,可设计一个分李子的情境:妈妈买来10个李子,要你分给自己和弟弟吃,你准备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这样,既让学生对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突破教学难点,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