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惠莲(贵港市港北区西江中心小学广西贵港537100)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人的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重要途径。现代科技的发展证明,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首先要挖掘学生的推想能力。
推想,就是推测、猜想。推想在阅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即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效果。”由此可见,推想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对所读的文章进行推测、猜想,无疑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1.揭示课题时推想激起阅读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它往往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初学一篇课文,揭示课题时,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入手推想,估计文章内容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文章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这样制造一些悬念,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然后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将所读内容与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比较,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先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之后作了这样的引导:“从课题来看,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请大家围绕课文题目推想一下。”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课题的关键词是“和”,就是“和好”的意思,课文可能应主要围绕“和好”来写;有的说:课文可能要写“将”与“相”各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的说:课文可能还要具体写“将”与“相”他们之间发生的事……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阅读课文,观看课文图片资料,验证自己的推测,思考提出的问题。这样做,学生不仅读书有目的,而且在将推想与课文对比、验证的过程中也提高了阅读审题及构思的能力。
2.疑难词句处推想强化阅读理解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懂的词和句。引导学生根据词句所在的语言环境,捕捉上下文词句提供的信息,然后进行推想,无疑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好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领会文章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中的“虚实’’一词时,我作了如下指导:
师:“虚实”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先想一想,然后把课文前后的内容读一读,推想它的意思。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七节,一边读一边想。
师:我想请一名同学来读。
生(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话:注意“大雾漫天”和“面对面都看不清”这两个语句)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虚实”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家肯定看出来了。
生甲:“虚实”就是看不清情况。
生乙:“虚实”就是看不清敌人的实际情况,因为雾很大,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说得对!这就是“虚实”的意思。
理解疑难词句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最基本的途径还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读、思等方式从课文的词句中捕捉有关言语信息,然后进行推测、想象,最后领悟词句意思。显然,这不仅仅是学生学得的一个词的词义,而是一种读书方法。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过程,也就是在推测、验证、感悟词义的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的过程。
3.精心设问,讨论推想,激活思维
小学生爱分胜负,争强好胜。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精心设问,并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展开讨论,激活了学生思维,创造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不断闪现,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首先设问:“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在渑池之会上,赵王和秦王究竟谁战胜了谁?这个问题挑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课堂里一下子像炸开了的油锅,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战成了平局,有的说秦王胜了赵王,有的说赵王胜了秦王。面对这种争论不休的局面,老师没有一锤定音,而是让学生细读课文,分小组进行讨论。变争论为讨论,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紧接着这位老师又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生甲:“课文上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赵王胜了秦王。”生乙:“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赵王胜了秦王。”生丙:“还有,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秦王击缶是赵王的手下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生丁:“我是从乐器的声音中出来的,瑟的声音优雅动听,赵王鼓的是胜利之歌,而秦王击缶的声音就像破罐子发出的声音一样,所以我觉得赵王战胜了秦王。”
显然,经过这一精心设问,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又抓住了教材要点,课堂气氛活跃了,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学生的推想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4.情节发展处推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有些情节性较强的文章,读罢以后,读者往往感到意犹未尽,这时,正是让学生根据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情节发展趋向,展开适当推想,彰显阅读中人物个性的大好时机。如我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课文学完了,我问学生:“在那万分紧急的关头,假如李大钊同志向敌人开枪,当时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砸开了锅,各小组同学议论纷纷,积极发言。经过小组交流后,几位同学还上台小结。
生A:李大钊同志如果开枪了,他当然可以跑得掉,就可能不被敌人抓住了,不至于后来被送上绞刑架。
生B:敌人封锁得那么严密,李大钊不可能用枪把敌人全部消灭。我认为他还是会被敌人逮捕的。
生A:我也认为他开枪不行。你想当时街上聚集着群众,他身边还有自己最疼爱的女儿。如果开枪,就会危及群众和女儿的生命安全。
生C:李大钊同志是一个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革命者。在当时情况下,他一定会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决不会意气用事。他宁可自己被捕,也不会随便向敌人开枪。
听完这几位同学的小结,我不禁暗地里为他们鼓劲加油叫好。这是多么富有创意的思维,多么富有个性的表演,多么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各自极具个性的推想,让我们看到了学生那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闪烁,也让我们看到了阅读教学的勃勃生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进行推想,能很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培养独特的感悟”这一理念。
总之,推想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凭借课文对学生进行推想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课文没有直接提供的信息,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