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卫生类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 1

浅析卫生类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李国才

李国才(河南省卫生学校河南安阳455000)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5-0374-02

中专生要想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卫生类中专学生肩负着守护健康救死扶伤的重任,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然而,迄今为止,部分卫生类中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被忽视状态,作为卫生类中专学校的一名班主任老师,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颇多,而且有些还相当严重。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而且阻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将来走上医务工作留下许多心理隐患。因此,笔者认为,迫切需要正视卫生类中专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卫生类中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1学习中的矛盾引起紧张、焦虑

卫生类中专学生的学习,是其在校生活的中心内容。但是,现在卫生类中专学生因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不少中专生来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混张文凭,找个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考试时是按家长的意愿学医,而本人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入学后发现医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相差很远,后悔“入错行”。所以,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既无现实压力,又无长远目标,学习缺乏内在的动力,直接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不佳,从而影响到他们在校期间的形象和地位,牵涉到评“三好学生”、奖学金等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到毕业文凭,这些都构成了卫生类中专生学习外在的强大压力。这种内外的不统一,造成了他们对于学习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引起了内心的紧张与焦虑。

1.2对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带来人际关系问题

卫生类中专学校大部分是寄宿制学校,离开了长期依赖的父母,过上集体生活,再加上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又与中小学时期有很大差别,环境的变化使他们产生畏惧、抑郁、紧张、烦闷等心理,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人际关系问题。

中专学生在校期间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同学和老师,但现实中,无论是同学关系还是师生关系,都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在同学关系上,不少同学表现出不主动、不信任,有的甚至相互猜疑和戒备。其次,与老师的关系有较大距离、隔阂。在他们眼里,老师并不能成为自己感情寄托和心理依赖的对象,许多同学都与老师保持着敬而远之的距离。由于不能适应学校里新的人际环境,造成了他们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和不良的心理情绪体验,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人际关系的不适,使很多学生经常感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孤独,并由此降低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评价。

1.3过份自卑带来抑郁

自卑是青年期较容易产生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这主要与青年期自我的认识不够全面有关。青年期对自我的评价容易片面,因而也容易因自己的某些不足而感到自卑。卫生类中专生自卑心理主要来自一些几个方面: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与别人进行不正确的比较得来的(如与学习尖子比,觉得自己学习太差。);周围某些错误的评价和社会上某些错误的观念(中专生不如大学生);文凭低、就业压力大。

2对策研究

卫生类中专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普遍而且突出,解决现代卫生类中专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2.1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合理调整教学

学生的健康成长往往与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教育者不仅担负着教育学生、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大任务,而且其自身的心理行为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比起来,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同时,适当调整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请有经验的心理老师,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卫生讲座,以防范于未然。

2.2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人际交往

学校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学生有时间适应中专学校的学习生活,实现由中小学到中专的平稳过渡。人际交往上,要鼓励学生们增进同学之间的交往,主动缩小彼此间的距离,对人要真诚、宽容,凡事不能斤斤计较,要豁达、大度。教师更是要深入教师宿舍和学生交流,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2.3开设心理卫生类课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校应该增设心理卫生类课程,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时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妄自菲薄,注意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经常性的给学生介绍本校毕业的优秀学生的成功典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渴望。同时,引导学生多接触一些新知识,参加一些活动,多去尝试一些新的技能,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心胸、丰富阅历,而且可以帮助其拓宽就业渠道。

卫生类中专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因此,卫生类中专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学校的足够重视,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