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新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小学语文教学新思考

崔玉玲

河北省临西县玉兰实验小学崔玉玲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随之发生着不断变化,同时也充满着新的活力,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不可忽视其中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深思。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新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课堂生命教育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对生命教育的一些思考

我曾经看过陈凯歌执导的公益广告片《橘子》,“教育不仅仅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这是《橘子》的主题。教育的使命,到底是改变命运更重要,还是播种爱心、塑造灵魂更重要,或根本就分不出彼此和上下?我说不上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两者一个都不能少,爱心的缺失必将导致人性的泯灭。爱首先和最重要的是爱生命,爱阳光雨露,爱万物生灵。现在,传播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已经说得多了,也该多讲点关爱生命、播种爱心的教育了。从矫枉必须过正的意思来说,甚至还要加上“大讲特讲”四个字,因为毕竟我们忽略得太久了。播种爱,心中得有爱,要教会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万物生灵,老师首先你得爱你的学生,他是一个和你平等的人,他有一个和你一样的生命,你得给他人性的关怀和尊重,这比什么知识都重要。

西方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倡导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其内涵就是保护生命,爱护生命,生命存在本身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敬畏生命应是教育的根本归宿,教育是否能够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负责,是否能对学生的成长起促进作用,根本上要取决于教育者是否敬畏生命,是否不以自己的喜恶,也不因学生个体的差异而否认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在老师和家长把升学当成唯一的目的、把提高孩子的智能当成唯一的成功时,我们是不是丢掉了更宝贵的东西?

引导大家从知识至上和纯粹功利的世界中独立出来,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也是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标指出语文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人文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保证他们有相对的人生自尊与自由。他们的任务不只是“学习”,而应该是“成长”。特别是不要把他们作为我们自己的“替身”,作为我们达到或实现某种理想与目的的“工具”。那些引发悲剧的家庭,学生们无一不是失去他们所追求的个性与自由,学校和家长们似乎都希望他们成为学习的机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休止地剥夺他们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再也感受不到生命给他们带来的自由、快乐和幸福,那么他们对生命的轻视就不难理解。

三、对生命教育的一些认识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电视剧情节:一个父母离异后与酗酒成性的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小学生,由于渴望母爱而胡乱地拨打家里的电话找妈妈,最后终于拨打到一个富有爱心的中年妇女的电话上。于是,中年妇女便在电话里做了这个孩子的“妈妈”,后来这个孩子便经常能从电话里感受到“妈妈”的爱。

感动过后,我想到了这段情节中的一个不协调的音符,那就是:被反复强调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在班里考第一名”。它无疑在强烈地暗示观众: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能得到也才配得到完整的“爱”。

艺术作品往往赋予不幸的孩子优良的成绩,但假如不幸的孩子成绩也“不幸”又应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是我们教育极容易忽视的。

教育,要关注生命,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真正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尊重人的教育,是爱人的教育。这对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是一样的,不论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而要教育孩子们去尊重人,去爱人,我们的教育者就应该一视同仁地去尊重孩子,去爱孩子。过分地强调成绩的重要,甚至将它与孩子能不能得到尊重与爱愚蠢地联系在一起,无疑会在孩子们稚嫩的心中构建起一种不平等的观念,这无论是对“好生”还是“差生”心灵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我们的学生良莠不齐且个性迥异,我们不应该有情感倾斜。退一万步讲,“人生而平等”,“人都是父母的孩子”,我们也有或者会有孩子,我们凭什么去漠视乃至歧视那些特殊群体?

教育的本末倒置,常使我们看到这样一些无奈的怪事:为了所谓的高尚品德,老师教诲学生要奋不顾身上山灭火、下水救人;为了所谓的集体荣誉感,教练告诫队员要顾全大局、让出位置。始终领先的“优生”,因陡遭挫折而跳楼自杀;自觉无望的“差生”,因不甘沉寂而出走闹事。生命在扭曲的价值体系中,沦落得如水上浮萍,无足轻重。这是怎样的悲哀和可怕啊!基于此,我认为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并努力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排斥舍生取义、舍己救人;相反,基于对生命的敬畏而毅然作出的献身,正是“社会人”对生命本质最伟大的诠释。爱人,是一种美德;自爱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因此,不极端,不暴弃,也该是受教育者对生命敬畏的朴素体现。

二是对个性的尊重。尊重生命,就要学会宽容,尊重个性。须知,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因此,不要耻笑别人,也不要怕被人耻笑。盲从、莽从,都将是生命的耗损——对于大千世界,“你”的存在很重要啊!

三是对创造的追求。“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这是古希腊哲人留下的一句箴言。21世纪的教育,将是“更深刻、更和谐的人的发展”。因此,教育不能太近视、太功利。只有“为之计深远”,教育才能催化出创造,才能让生命的火花璀璨闪现。人文性才能体现。“人类最大的道德完善,是出于自觉而非良心。”希望康德的话,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