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霞第二炮兵西安工程大学士官学院262500
摘要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并在翻译实践中得以彰显。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各环节:选择翻译文本,理解源语文本,并且用目的语来传达原文本的神韵。同时,本文也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方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应得到充分的关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文化意识读者意识
1.译者主体性研究现状及特征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必须“隐身”于翻译作品当中,翻译中任何带有译者个人色彩的痕迹都是不可接受的。事实上,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显露无疑。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日渐提升,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和主体,就是架起源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桥梁,从此译者和作者是平等的创作者。
译者的主体性就是译者在翻译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译者首先是原作的忠实的、最积极、最主动、最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作为读者和阐释者,译者的翻译策略、人生经验、专业修养和个人审美观念等对译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见,译者的翻译无疑会或多或少偏离原著,打上自己时代、历史、民族乃至译者个人风格的烙印。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过,“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和人间性”。(傅雷,2009:191)这里的“个性”即主体性。他在翻译实践中强调注重译者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为同一文本有多种译本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彰显
下面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2.1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以下环节:原文选择,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选择原作。即译者会根据其翻译目的或动机,选取文本进行翻译。不同人有不同文化审美取向、兴趣及人生经历等,译者也不例外,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其对翻译材料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影响翻译文本的选择。译者主体性在原文理解阶段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译者,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选定翻译材料后,译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读解原文。这是一个创造性或主体性活动。不同译者的人生经历、知识、情志、先结构、生活环境等不相同,这都会影响其对原文的理解。因而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对作品的内容、风格等有自己的理解。每个译者都要靠自己的经验,知识或头脑中的“先结构”来理解原文。这将使得译作打上译者的理解烙印,也使得译者主体性在原文理解的过程中得以彰显。同时,在译文表达阶段,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会根据其翻译目的和动机来做出选择。译者也会根据原文的内容和风格、自己的翻译观等,来决定自己的翻译方式,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这是一个主观能动过程,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2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看译者主体性。首先,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是其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任何翻译都是出于某种文化目的,当我们把翻译纳入到译入语文化语境中来考察时就会发现,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无论是原文的选择、翻译方式、翻译策略,还是措辞、格律韵式等具体翻译手段的选择运用,都会受到译者译入语文化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常常是译者为了适应译入语文化的要求而为之,也是其主体性的体现。外国作品经过译者的创造性的转换,不仅改变了原来的外在形态,也因翻译的文化目的而打上了译入语文化的烙印,从而成为译入语文化中的一分子。任何一个译者的头脑中都有很深的文化烙印,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种制约和影响归纳起来大致表现为:译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译者总是按自己所意识到的译入语文化需要确定自己的文化议程,决定其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并都会在译文中留下其文化价值取向的痕迹。
其次,译者的读者意识是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两次接受过程,第一次接受活动是译者和原作之间的互动,第二次是译文读者和译文之间的交流。作为中间人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观。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同一部作品存在有不同的读者群。不同的读者群对译文的期望各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也是创作,译者有他的“意向读者”或潜在读者。因而,为了实现其翻译目的,使其译作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得到认同理解,译者必然要发挥其主体性,在翻译创作的过程中顾及其潜在读者的期望与审美取向,从而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2.3从译作与原作的关系看译者的主体性。就原作与译作的关系看,从时间的角度来讲,原作与译作有先后之分;但译作与原作具有同源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将原作在语言形态上异化为译入语语言外,更因上文说的译者的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而打上了译入语文化的烙印。译作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外国作品,我们可以说译作为原作拓展了生命的空间,而且在这新开启的空间中赋予了原作新的价值。在新的文化语境之中,作为原作生命的延续的译作,面对新的读者,便开始了新的阅读与接受的历史。它既与原作有着某种联系,是原作在“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系里”(埃斯卡皮,1987:139)的生命延续和衍生,又具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和价值,成为译入语文化中的新作,与新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埃斯卡皮,1987:139)。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决定了译作的审美独立品格和译入语文化特征。从译作的生命独立性看,译作和原作虽有先后之分,也具有同源性,但二者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互文关系。这种互文关系,充分说明了译者的主体性,也充分体现了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译作具有独立性,译作是译者的创造性活动的成果和主体性的展现。这也就是所谓“翻译是二度创作”之“二度”,只是指作品生产的时间先后顺序,而并不意味着译作文学地位比原作低,译作的文学、文化意义比于原作小。(许钧,2002)。译作虽然与原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已不再仅仅是原来意义上的译出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它同时具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和价值,成为译入语多元文化中的新成员,这也充分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创造性特点。
3.结语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翻译主体研究的新课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发挥其主体性,以实现其翻译目的。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意识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
参考文献
【1】傅雷.翻译经验点滴[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查明建.从互文性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兼论影响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0,(2).
【3】查明建.试论新时期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的关系[A].外语与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