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文课堂;思想交流;联想;智慧传递;语言
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新课标的推进与实施,看似轰轰烈烈,但语文课堂的改变并不大,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在高考指挥棒的舞弄下,仍然从事着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单调而枯燥枯,苦不堪言却又忠实地做着“分数”与“升学率”的奴隶。于是语文课堂普遍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沉闷局面。也就造成了调皮的学生越来越多,厌学的情绪越来越“上涨”。“真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教师们怨声载道,对自己的教学的信心指数一天比一天“下跌”。看来,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确实像一潭死水,缺乏生气,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特色课堂之路,才能使课堂重新焕发生机,荡起迷人的涟漪。
一、激励推进,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只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联想和想象等非逻辑思维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到联想和想象走进语文教学,学生的收获会变得硕果累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捕捉与课文有关联的现象和诗句,也可引导学生就文章的某一要点或知识点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思维。例如,在《马》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关于马的诗句、成语、俗语等,以此来增加课堂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再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味书屋的有关文字,让学生联系当今的教育现状进行比较,谈谈对教育的认识。学生通过联想和交流,能力自然会得到锻炼和提高。与联想不同,想象却侧重于一个信息或多个信息的纵向深入,是联想的高级阶段,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充分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就文章中的某些关键词句或画面进行拓展思考,进行再创造性的加工,使无声的文字变成丰富的想象。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针对最后部分关于放学时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想象韩麦尔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来写上一段心理描写文字。对此,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自己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写出了一段段感情细腻、语言生动的文字,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有力的培养。
二、美化课堂,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有些知识本身就枯燥无味,如果我们还采用中规中矩的方式,呆板高深的学术讲座式授课,未免会造成“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后果。其实,只要我们运用雅俗共赏的语言,巧妙比喻,就能化繁为简,化深奥为浅显。在讲“同义词”的选择时,笔者这样设例:“夫人”和“老婆”是一对同义词,前者是庄重语,后者是口语。如果把新闻“某某国家元首偕夫人到我国访问”写成“某某国家元首偕老婆到我国访问”,就会让人感觉不雅。学生捧腹大笑,自然就会重视同义词的语言环境了。
讲标点符号的用处时,笔者知道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会运用标点符号,有的在作文中乱点一气,有的干脆一“逗”到底,一大段文句,到最后才来上一个句号。于是笔者就说:“同样一句话,运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就可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来。有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有个大才子徐文长,他在一次外出时正赶上梅雨天气,无法赶路,只好吃住在朋友家里。一连几天,朋友见他毫无回家之意,想逐客又不好开口,就写下了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他的本意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是在往外撵客。可徐文长看了,却是这样念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一个字都未变,就是用了不同的标点符号来断句,意思就截然相反了。”
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如同“兴奋剂”,让课堂一下充满了轻松的愉悦的氛围,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性的生机与智慧的力量。学生愿意和教师配合,改正自己的错误。笔者的讲课也如鱼得水。这也应证了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的“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的主张,达到了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三、让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
很多学生都非常敬佩教师,他们都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教师,这种角色互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一改平时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学生参与到教中来。这种充分信任学生,激发学生不断获取新知的做法对改变当前呆板的语文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然后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分配一篇课文。各组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选派“小老师”到其他小组辅导同学学习,并组织讨论。教师自始至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解决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召集全班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总结,这种做法对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走出课堂,让学生享受活动的快乐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二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可见,教学做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获得真知灼见。所以我们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中学习,是对“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极好诠释。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起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语文,乐学语文,扩大知识视野,陶冶美好情操。比如在笔者所在学校就举办“我看历史人物辩论会”“历史故事演讲会”“语文知识抢答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成语填空”“歇后语我来补”“小谜语大智慧”“你送我一言我还你一语”“活动我策划”等活动;组织学生收看《百家讲坛》《湖湘讲堂》等电视节目;办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等;同时还组织了班报编辑部、通讯小组、阅读与写作兴趣小组;学校还办了校报和学校网站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就会在这“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浓郁的氛围中享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总之,语文教学就是多与学生交朋友,多做思想的交流,多做心灵的沟通。“俯首甘为孺子牛”做好学生的服务员。做好学生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助推器,前进的道路上的垫脚石。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成长起来。《淮南子·说林训》中有一语:“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这只是我们现在一时觉得比较好的做法,但我们更应相信“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一定会有更多的教师探索出更高效、更科学的做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2]周卫勇.点击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解与行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何永康,李丹.语文教学时心灵的远游——何永康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南康第二中学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