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第二中学左进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教学为载体,重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有了能力,人们可以去探索,去学习所需要的新知识;有了能力,人们才能得以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有了能力,人们才能进行知识的创新。长期的物理教学实践证明: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应着力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体验中激发学习热情,并获取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活动之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真实的情景设计可激发学生大脑中原有的情感结构和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另外,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教师所创设的真实问题,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例如在讲“磁现象”一节时,教材中并没有太多的实验,根据学生爱动的特点,我用孩子的玩具磁力棒创设探索情景,学生对玩的过程中极感兴趣的话题各抒己见。针对这种情景,我适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参与性极强,尤其是关于磁极间的作用规律,条形磁体两端的磁性强,中间的磁性弱,学生想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方法。课堂气氛和谐活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最大程度的增强了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二、让学生参与教师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从中得出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否则学生就会只看“热闹”。要让学生学会注意观察、认真分析,必须注意边演示边提问,让感性认识通过动脑上升到理性认识。当然让学生参与教师演示实验,效果更佳。如在讲光的传播时,让学生利用投影仪,手影马、狗、鸭等动物形象,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自己参与实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知识掌握的也牢固,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把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一旦感知到他从未见到或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时,一般就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和冲动,希望寻求原因,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因此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对同一探究问题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展示学生的多种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例如在刚刚接触电学的串联和并联电路时,很多同学弄不懂,我就随即把演示实验改成了分组实验,刚实验时学生出现了很多你想不到的现象:有的学生连成了电源短路;有的灯泡只连接了一个接线柱;有的学生连接了灯泡短路;有的电路连接正确,但灯泡坏了查找不出来;还有的同学连接并联时不知应该在什么地方分支……出现这些现象是正常的,针对这些现象,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并让学生互相帮助,找到他们连接的错误,使所有的同学都能自己连接正确的电路。之后,我有进行了一些简单的电路连接比赛,使学生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对串联和并联也有了很深的理解,为学好电学打下很好的基础,也使学生爱上了电学的学习。
四、让学生人人有机会,利用身边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培养探究热情
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物理知识和生活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组织物理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认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感悟物理课程的价值,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根据设计情况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等因素都能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的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的实验,同学们根据各种实验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通过探究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而且还能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学生动手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的一些实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感受物理,觉得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且通过实验探究将物理运用到社会和生活中,真正做到让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