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存忠江苏省沛县朱王庄中学221614
摘要:在对农村初中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中,班主任应不断完善自我,做到以身作则;尊重宽容学生,做到以情实施;把握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架设桥梁,达到心灵沟通。只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情育情,情中施教,寓教于乐,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塑造其美好的心灵。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情感教育理想
我校地处离县城六十多里路的偏僻农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学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学生择校去了县城中学读书,能够留下来的学生不多,而且基础较差,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尤其近几年来,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使得这些学生在人们的眼里属于“另类”。如何让这些农村中学的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重新振作,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扬起理想的风帆,班主任工作就显得举足轻重。在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生涯中,笔者曾尝试过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实践证明,对学生采取必要的、适度的情感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完善自我,以身施教
完善自我,以身施教,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班主任自身的形象对学生影响非常大,工作中若能公正无私,豁达大度,潜心治学,与人为善,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其言行就特别令学生信服而产生认同感,进而去效仿,加里宁曾用这样形象的比喻告诫我们:“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的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因此,班主任要达到无愧为人师的境界,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和规范行为去影响学生。
二、尊重宽容,以情施教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指出学生身上的不足,加以批评校正,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但这种被动的批评教育方式不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最深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作为应试教育牺牲品的学生最反感的就是受人歧视,自尊心得不到满足,他们和老师、同学之间筑起了“敌意”的“围墙”,形成了畸形性格。他们最需要别人的尊重、宽容、信任和赞美。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消除他们的心灵障碍,帮助他们找回自我。因此,班主任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朋友那样,用内涵丰富的师爱去尊重他们,用教师的博大胸怀去宽容他们的自信心,点燃他们来到新环境、学习新知识的做人、求知的创新之火。通过互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能相互尊重、相互宽容,这些做法很快收到了实效,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不仅改掉了以前的一些不良习惯,还形成了一股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各科文化成绩很快赶上了同级班级。该班的巨大变化说明:班主任采取宽容、以情激情、以情促育、情育交融的方法,时刻用自己乐观、饱满、振奋的情绪积极地影响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努力做到声情并茂,其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
三、把握个性,因材施教
教育家吕型伟在谈到“差生”时指出:“所谓差生,实际上不见得是真正智能低下的人,相反,他可能在另外一些方面具有卓越才能,确切称呼应当是‘其才能未被发现的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努力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世界第一”并帮助他们实现。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培养了文才出众的颜回、武艺超群的子路、御马术超常的冉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使学生人人成才,后人赞誉“孔子教人,各因其才”。一个人只要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他的才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他就可能成为人才。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抓好素质教育这一根弦不能放松,全方位地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才智,决不能用一种模式去培养和塑造不同的学生,应依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到与他潜能相适应的教育,使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特别是对那些从小就被教师认为无药可救的“双差生”,教师更应该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用耐心去引导他们、用恒心去感染他们,其潜能才会被充分挖掘。
四、架设桥梁,心灵沟通
首先,尊重学生是师生心灵融洽的“洗涤剂”。尊重学生是师德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做好班主任的重要前提。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就无形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学生也才会敞开心扉,与班主任进行心理交流。自尊心是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是他们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的重要内动力和主要精神支柱。
其次,关爱学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黏合剂”。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目前我校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说是因为学校的放弃、家庭的失望和社会的不重视,使他们本来丰富的情感世界得不到交流、释放。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刚离开父母,缺少了亲情的呵护,迫切需要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关爱。班主任应该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倾注爱心,让这些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人、朋友和知己,让他们愿意把自己所想所感倾诉出来,以得到老师的帮助教育。这正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根本所在。
最后,理解学生是师生心灵交流的“催化剂”。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或对抗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师生缺乏理解。作为班主任,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掌握学生的心理与心理变化规律,尽量选用满足学生“口味”的教育模式,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杜绝指责、讽刺。只有这样,师生间才不会有隔阂和鸿沟,使学生觉得班主任可亲可信,教育才能入情、入理、入心,使学生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