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鸿福建省龙岩市第七中学364000
摘要:教学设计中引入教学任务分析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本文以基础化学实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教学任务分析。
关键词: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任务分析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保障。教学任务分析可从有效制订教学目标、界定学习结果类型、统摄内容与学情、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等方面进行。下面以基础化学实验《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教学任务分析。
一、有效制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希望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具体化能指引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明晰的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和评估学生学习的功能。新课程倡导通过落实三维目标来实现课程目标,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分解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编写基础上对三维目标进行统摄制订教学目标。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课程内容,“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属于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二级主题“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课程内容,教材中所呈现的实验也涉及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内容,“金属的某些化学性质”实验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做的基础实验。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提出了如下三点要求:1.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2.初步认识置换反应;3.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实际,结合开展基础实验教学,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镁在空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动手完成铝片、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实验,使学生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一些金属能与氧气反应。(2)通过镁、铁、铝、铜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析并归纳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性。(3)通过镁、铁、铜分别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实验,知道一些金属能与酸反应。(4)引导学生书写镁、铁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性。通过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进一步认识置换反应的基本规律。(5)以“恨化学”广告进行舆论分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学科观观念。
上述教学目标制订得非常具体,能体现教的过程、学的方法,也有利于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二、界定学习结果分类
课堂教学始于教学目标,终于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结果越接近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界定学习结果分类有利于揭示不同类型的学习规律,从而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一些金属能与氧气反应”“知道一些金属能与酸反应”涉及的学习类型是认知策略,要求学生能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思维、表达等来处理获得的信息,在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通过开展学生分组实验来完成目标。“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涉及的学习类型是智慧技能中的定义性概念,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集中呈现铁、镁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四个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去辨析,获得对置换反应概念的定义及理解。“建立正确的化学学科观”涉及的学习类型是情感态度或价值观,通过挖掘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进行化学史教育和对“我们恨化学”广告词的讨论进行渗透正确的化学学科观念。通过界定学习结果类型,依据不同类型的学习心理及学习规律,在教学中可以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三、统摄内容与学情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学情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吻合能促进学习结果与教学目标的吻合效度。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完成了实验基本操作、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这为本节实验开展奠定了实验能力,学生的前储知识已经有物质的简单分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为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理解置换反应这些教学内容奠定了学习内部条件。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二氧化碳等化学性质的学习都是研习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但氧气、二氧化碳是一种纯净物的学习,而金属是从一种物质过渡到一类物质的学习,通过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学习方法会有所不一样,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分析等行为让学生去归纳金属作为一类物质具有的共性与差异性,并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的微观层面去理解共性与差异性,渗透“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从而获得对一类物质学习的方法。一类物质的学习在酸碱盐知识中体现得更加明显,金属作为一类物质的学习研讨是作为单一物质到一类物质方法研习的过渡,在教学中要渗透一类物质学习的方法指导。
四、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为完成教学目标起支撑作用。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研读教材呈现的内容与编排体系有利于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当然,教材是课程标准物化的结果,它不是教学的唯一凭借,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优化整合教学资源体现“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有利于教师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有利于丰富和优化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也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情感态度,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优选四个教学资源。
1.情境资源:钥匙是身上最常见的金属挂件,在多数人的潜意识中都认为钥匙是铁做的。以“配钥匙的师傅说钥匙都是铜做的?”呈现“是真的吗?”的情境,再设置“如何证明从钥匙打磨下来的金属粉末中是否含有铁?”的问题。挖掘社区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以认识冲突到设计实验探究解决生活中的疑问,非常的真实。情境资源中设计问题串,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与问题思维相互碰撞中闪出火花,更能获得教学目标的达成。
2.实验资源:实验能促进外在知识建构为自有知识。本节选用铝、铜与氧气反应,镁、铁、铜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检验钥匙打磨下来的金属粉末中是否含铁作为实验资源,使学生在实验中去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化学用语资源:集中呈现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比对化学方程式,归纳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并从微观切入研讨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与差异性,建立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研习的方法。
4.教材内隐资源与社会外显资源:以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进行化学史教育,结合实验,传递化学变化是有价值的学科观念。根据社会外显资源“我们恨化学”的广告舆论分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学科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教学顺序是教学过程的构架,优化的教学资源要按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排列次序,目标导向教学设计,次序也应基于达成具体教学目标而排列。下面是《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顺序安排:先呈现学生已有的涉及有关金属的一些知识,如金属的物理性质、元素周期表、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物质的简单分类图等,以“钥匙都是铜做的”的说法设置问题“从钥匙打磨下来的金属粉末中是否含有铁?”作为情境导入激发疑问,指导学生完成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三个实验,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与讨论、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并建立知识的认识,通过“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开展化学史教育、针对“我们恨化学”的广告舆论分析建立正确学科观、开展“从钥匙打磨下来的金属粉末中是否含有铁?”的探究实验去评价学生对“金属与酸反应”认识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9-2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
注:本文系2015年龙岩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九年级化学分组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