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洋流是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受风力,地转偏向力等影响,洋流形成了一定的运动规律,并对流经地区的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有着影响和制约作用。
关键词:洋流、渔场、厄尔尼诺现象。
除了由日月引力引起的海洋潮汐与潮流之外,海水中还有一种大规模运动——洋流。那么,什么是洋流呢?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的,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进行流动,即为洋流。洋流又称海流,它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着,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之间的能量,热量交换。
按照成因,洋流可以分为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摩擦流中最主要的是风海流。盛行风对水面摩擦力的作用,以及风在波浪迎风面上所施的压力迫使海水向前运动。
海水运动之后,它的流向与风向并不一致,在北半球偏向风向45度,在南半球偏左45度。这个偏角是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偏角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浅海,由于海底摩擦的影响,风海流方向偏离风向很少,甚至与风向完全一致。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洋系统,按其成因来说,大多属于风海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包括倾斜流、密度流和补充流等。在这里仅介绍倾斜流和密度流。倾斜流又称坡面流,是由于风力、气压变化、降水或大量陆上河水入海造成海面倾斜而引起的海水流动。密度流则是由于海水温度,盐度不同,使得密度分布不均匀,海面发生倾斜而造成的海水流动。根据以上描述,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此外,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对洋流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洋流按照其水温高于或低于所流经海域的水温,可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它们都将对沿岸的气候造成影响。
大洋表层洋流的主要规律是,以中低纬度海区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在赤道低气压区,由于赤道两侧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使得赤道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运动,在北半球称为北赤道暖流,南半球称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在北半球到达大洋西岸时,受大陆阻挡,其中一小股掉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而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在中纬度地区形成西风漂流。由于大洋两侧陆地的存在,又有一部分洋流沿大陆西岸回到低纬度,形成赤道暖流的补偿流,而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流向高纬,形成极地寒流。
这些洋流对海洋中多种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地质过程,以及所流经地域的气候变化以及形成,都有着影响和制约作用。在人类活动中,对渔业,航运排污等也有着重要作用。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总体来说就是,暖流增加温度和湿度,寒流降低温度和湿度。洋流对海洋污染也有一定的影响,它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速度,也相应的使污染范围扩大。接下来重点描述洋流对渔场的形成以及渔业的影响。世界有四大渔场,一,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北海道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而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寒暖流交汇处会发生海水搅动,使表层营养丰富,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最终形成渔场。第二种上升补偿流形成的渔场,则是因为底层海水上涌带给表层丰富的营养,使得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最终形成渔场。
此外,洋流与大气作用下会形成一种反常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在此进行说明。有时因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微弱,引起赤道逆流而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上涌海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与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硫化氢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寒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六个月以上,即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洋流的种类,对地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远不仅如此,这还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伍光和《自然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