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红陈伟广东培正学院
【摘要】民办高校的德育应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德育内容,突出民办高校学生的主体特征、生活特性、载体地位,促成自我教育。
【关键词】民办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006-02
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一样,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但由于民办高校的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管理模式、办学形式及教职工结构等与公办高校有一定的差异。民办高校有自己的特点,如办学的自主性、灵活性、特色化及多样性,这对民办高校的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民办高校作为自筹经费、按市场化模式运作的办学机构,只有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德育工作,不断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德育工作新机制,才能保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诸多不同,民办高校德育应有自己特殊的德育模式。目前应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而逐步形成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德育模式。
一民办高校德育的困境
1.德育观念存在误区
很多民办高校在德育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1)“无用论”,认为民办高校学生自费上学,自谋职业,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行了,德育对学生就业不起作用;(2)“无必要论”,一些人把民办高校与私营企业简单类比,因此认为民办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无此必要;(3)“无条件论”,有人认为民办高校没有专职教师队伍,加之外聘困难,所以不具备开展德育的师资条件。受上述思想的影响,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往往把经费投入到能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校园和专业的硬件设施上,德育缺乏资金投入和相关硬件设施建设。一些民办高校由于受资金限制,甚至连相关方面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以及宣传橱窗等都没有配备,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得不到保障。
2.德育对象的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自信心在某项任务中的具体表现。民办高校的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发挥失常,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报读民办高校,面对社会上一些人对于民办高校的歧视,使民办高校的学生无形中背负了更多的压力。入校后,他们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他们觉得自己上的是“三流”学校,受人歧视,思想包袱重,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感低。民办高校的学生与公立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智商差距不大,但在学习成绩、自我约束力、行为习惯及道德观念等方面要差些,这些都给民办高校德育工作者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德育忽略主体作用
由于民办高校招生的对象与渠道多样化,学生的个性化突出,个体特性有所突显。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的扩招,民办高校的学生也不全是富家子弟,贫困生也在增多,随之而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所突显。有些民办高校德育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往往忽视主体的目的性和主体的能动性,进而影响了民办高校德育的效果。
4.德育师资队伍不足
民办高校由于成立时间晚、起点低,与公办高校相比,无论是经费保障、办学实力还是影响力都处于劣势,相应地在引进人才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大部分民办高校缺乏从事德育的专职教师,师资主要来源于退休人员和辅导员,辅导员大多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且稳定性不强,他们把民办高校作为就业的跳板。同时德育教师队伍的管理相对于公立高校松散,学校机构不健全,这些都加重了民办高校学生的商品化意识,给形成一支专业稳定的德育教师队伍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民办高校德育模式及创新途径
1.树立民办高校德育新观念,凸显德育主体特征
(1)构建民办高校德育依据。①树立民办高校德育新理论。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毫不动摇的德育首位论;确信民办高校学生经过正确教育同样是人才的德育对象论。②与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德育目标论。③建立以适应市场需要和用人单位认可的德育质量论。④树立“全程、全员”的整体德育运行观。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民办高校的德育应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过硬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德育工作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作为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利用办学的灵活性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个体不断地完善独立人格,实现学生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因此,德育的各项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丰富民办高校德育内容,突出德育生活特性
(1)德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民办高校应切实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基于生活中的现实,面对生活中的需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同时要深入发掘,合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和民办高校的特色文化,充实和扩展德育内容。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发掘我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如“孝为百善之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民办高校也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良的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校史、校情教育,培养学生对民办高校的认同感和爱校情感。
(2)把德育的内容融入到民办高校管理的规章制度中,重视制度的约束和日常管理对德育的促进和保证作用,把德育的导向性要求体现在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中,形成一套既适合现代德育要求又具有科学性的德育综合评估体系,把德育融入到日常管理中,促进学生道德规范的养成。
(3)充分发挥“两课”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积极深化“两课”改革。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对教育和管理的抵触情绪大,且思维活跃,求异心理较强,容易对陈旧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对德育的强行灌输产生厌烦情绪,民办高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有层次地开展德育活动,在加强“两课”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在各专业课渗透德育的内容。注重挖掘各学科、专业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学科知识和德育渗透点的相互联系,确定切实可行的施教方法。
(4)在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多元化时代,民办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科学与理性的批判精神,培养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开放意识与合作精神。
3.拓宽民办高校德育载体,显现德育载体地位
(1)创新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民办高校应选择学生乐意接受的德育形式,紧跟大众传媒载体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占领德育主阵地。民办高校应创造条件,筹集资金,加大对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特别是包括网络在内的新闻中心建设,发挥大众传媒在德育中的导向功能。
(2)关注活动载体发展趋势。紧扣先进文化载体发展脉搏,锐意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多元思潮。求真务实,不断丰富德育的方式、内容及内涵。民办高校应因地制宜,发挥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优势,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4.充实和稳定民办高校德育队伍,促成自我教育
(1)民办高校德育队伍的主体是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党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民办高校可利用人员编制灵活的特点,吸收一批热爱学生德育工作的人员到德育干部队伍中来,并加强对德育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从而充实德育队伍的综合素质,以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建立和完善德育专兼职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激励和保障工作,建立长效机制。
(2)注重发挥党团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政治优势,加大学生中党员发展比例,努力实现在学生班级中“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促进政治理论学习的制度化、经常化和长期化;实际目标管理和责任制度,增强学生责任感。
(3)发挥社团的双向优势,加强对社团的引导和监督,把学生社团办成组织章程规范、政治思想上进、活动内容健康、形式灵活多样的学生自发组织。
(4)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和行为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激发学生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促成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靳诺.重视加强民办高校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1(7)
[2]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责任编辑:冯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