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华而不实追求真实有效——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1

摒弃华而不实追求真实有效——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

陈国永成小丽

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陈国永成小丽

当下关于课改的公开课、评比课比比皆是。为了能上出一堂“出彩”的公开课,不仅执教者本人全力以赴,而且常常是学校整个教研组联合起来进行集体备课,精心设计、刻意包装、挖空心思,力求使公开课“完美无缺”。然而“精心设计”“完美无缺”的背后,却忽略了课改的精髓,造成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华而不实。

一、“情境”创设单一化。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脱离了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如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教者)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喜羊羊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结果却令人感到很失望:首先是复习题上面有喜羊羊头像,其次是例题上面有喜羊羊头像,再次是巩固练习上面有喜羊羊头像,最后总结上面还是喜羊羊头像。课堂上简单地贴着个喜羊羊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

二、课堂提问无主化

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是我们提倡的,但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大而空,目标指向不明确,缺乏思维导向性,就会节外生枝出其他偏离本课教学目标的回答,降低教学的效果。在目前的数学课堂上,像这样的提问还极为普遍。

如:一位教师执教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示了情境图。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有小兔,有小桥,桥下好象还有水。

生2:有花。

生3:有许多小鸡。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

生1:这些小动物们他们在干什么?

生2:这幅图真漂亮,我想把它画下来。

……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这些小兔为什么只和小兔站在一起呢?

生2: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师:谁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小兔?

第一个问题教师问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学生全面理解图意,或是让学生利用情境来观察思考?如果说教师的第一个问题是想让学生畅所欲言,那么第二个问题“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更是让学生云里雾里。低年级的孩子是简单而纯真的,他们会充分发挥想象力,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也许跟数学毫无关系。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个案例其实可以直接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两种,鸡和兔)它们各是几只在一起的?(兔是每2只在一起,鸡是每3只一堆)接下来引导学生归类数出每一堆小兔、小鸡的只数,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这样,学生就能在问题情境中有效地捕捉到数学信息,从而揭示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进行计算。学生在这几个问题的启发下就能进行正常的数学思考,从而不断地迸发思维的火花。

三、合作学习自由化

众所周知,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协作的互助性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许多课堂上我们可能都会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的话刚出口,只见,前排的同学立即转向后排,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师缺乏必要的计划指导,漫不经心地在教室里走走看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实际上这种合作太过“自由化”,有的小组里同学们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是谁的思维严密、谁的思维缺乏逻辑性,教室里唧唧喳喳;有的小组里别人怎样说,他就怎样说,人云亦云;有的小组里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说,学习较困难者根本沾不上边,或者自己玩自己的,似乎讨论与自己无关。

四、多媒体应用全程化

教学五年级《统计》时,有位教师可能认为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各项数据的教法,计算麻烦,课堂纪律难以控制,而且时间花费较多,倒不如直接用课件演示来得简单、省事、高效。于是他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直接展示各种数据,最后推导出结果。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得教师教得轻松自得,但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却只能被动地参与,思维活动明显受到了课件的束缚,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被扼杀了。课件教学应该仅仅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一切都包办到底,否则就适得其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