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霞浙江省宁海县深圳镇中心小学315614
摘要: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它在诸多语言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新课标基本理念下“聚沙淘金”,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在阅读中学习感悟;2、在写作中注重感悟;3、在实践中沉淀感悟;4、在生活中挖掘感悟。
关键词:语言感悟能力教学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感悟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学生对文章有透彻的感悟才能悟其义、悟其情、悟其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会发现,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是不一样的,加上他们本身又具有表达能力的差异,造成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感悟参差不齐。如何让感悟走出迷雾,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感悟能力呢?培养的途径有哪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阅读中学习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读懂了,熟读成诵了,自然会达到“感悟”的境界。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我们手中的教科书所收录的佳作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模板。它们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写作技巧各有千秋。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认真剖析课文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
要让学生紧扣文章,通过阅读、联想和想象,将自己个人的独特体验参与到文章的解读中去,剖析这种感悟(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如《军神》一课,当学生知道这次手术共割了七十二刀时,老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不小心被割伤的情景,加深体验,就会对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当学生理解了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时,教师可引导:“此时此刻,如果你就站在手术台旁,亲眼目睹了手术过程,你又会怎样称赞我们的刘伯承将军呢?”老师抛出的这个问题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手术的情境中,对刘伯承将军的崇敬之情也便油然而生。
阅读中要求学生有一双会观察关注的眼睛,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用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方式学习,既要“身入”事物,又要“心入”事物,也就是“融汇其中”、“易地而处”,亲身加以体验、感受。有了这种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看到并感觉到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陶冶、净化我们的心灵,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从而完成阅读过程中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在写作中注重感悟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学为所用.。学会语言、发展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本体目标,但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应用在语文写作实践中的并不多,所以,教师应创设感悟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进行迁移重组或仿写练习,多加一些小练笔,做到读写结合。比如我在教《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就特别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迁移训练,为此依据文章设计了如下的思路牵引:
1、你有知心的好朋友吗?
2、你是否和朋友心生疙瘩过?
3、你是如何处理的?
4、你从“我”的经历感悟到了什么?
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作者的创作本意,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写作实践。学生的思想火花在体悟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不断地绽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也让我感受到他们已经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趋向。试想,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提高不了他们的感悟能力呢?何愁激发不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当然也可以以课文为“例子”,组织一些改写、补白、续写等形式的小练笔,也可以通过画图,使学生借助想像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课文与画面互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服务于写作训练,让学生通过练笔,在实践中用语言、明含义、展想像,促感悟。
三、在实践中沉淀感悟
叶圣陶提出作文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基于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说、多听、多积累、多感悟,从生活中典型性的事例到社会上的某种现象,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到风俗民情……从而认识人生,感悟青春、生命、温暖……
我常把学生感悟的内容进行组编,给予展示、交流,评选出“感悟之星”。我组织开展了“精品天天读,感悟天天说”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积累的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中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切实提高了课外阅读的效果。在交流与合作中,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沉淀感悟,提高了语文能力。
通过这种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而且调动了他们的情感。他们是在用心创作作品,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文字语言奉献出来,你能说这不是感悟能力的培养吗?每次展示,都让我们有一份喜悦的心情;每次展示,都让我们有一份无尽的期待;每次展示,都让我们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每次展示,都让我们有一份不菲的收获!
另外,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定期要他们提供读后感、随想等,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更使得学生的感悟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研究表明:学生自发的有兴趣的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强调在重视课堂与生活观察中的思考和感受的同时,还要强调课外阅读中的情感积累、感悟积累。
四、在生活中增进感悟
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这双发现美的眼睛不是靠气功练出来的什么神奇的天目,而是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锻炼出来的感悟能力。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人生,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情操,并且从阅读中去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加强,他们就会真正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提高悟性,生活的积累也很重要。我们要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阅读中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促进感悟。
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为让学生感悟到文中所体现的高尚精神,要让学生联系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从四年级起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写随笔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
总之,以上总结了几种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促成其学会学习的方式。当然,这些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愿与广大同仁一道,共同探索教学的新路子,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做出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金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