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武汉430071)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2-0360-03
【摘要】目的掌握临床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进行健康指导。方法2010年9月-11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武汉三甲医院120名本科护理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临床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正常青年人群水平,主要心理问题表现为强迫和抑郁。结论护理本科生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这与学生从社会关系较为简单的学校环境向关系复杂的社会环境过渡有关,同时也与实习生面对的择业压力等有关。根据临床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本科护生健康教育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和收费改革的实行,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们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和各种各样的竞争压力,表现出迷惘和困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经过四年的理论学习进入到临床实习,不仅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步入社会这一复杂环境的过渡阶段。大学校园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较为简单,步入社会后,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环境将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冲击,从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惑。因此,调查此时期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护生从学生到一名工作者的角色转变进行科学的心理指导,对护生更能胜任将来的工作有很大意义。护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如何将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及与医护人员的关系等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武汉各大三级甲等医院120名本科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均自愿参与本次调查。
1.2方法
1.2.1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简称SCL-90问卷[1]调查。量表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睡眠等。采用5级计分制:①无:自觉无该症状问题;②轻度:自觉有该症状,但发生并不频繁、不严重;③中度:自觉有该症状,并对受检者有一定影响;④相当严重:自觉常有该症状,并对受检者有相当程度的影响;⑤严重:自觉常有该症状,频繁出现,程度也十分严重。
1.2.2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进行数据输入,双份录入并检查核对,保证准确性。数据分析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1.3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1.3.1基本资料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量表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剔除不合格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为97.5%。
1.3.2临床本科护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常模比较将临床本科护生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与国内正常青年人群常模进行比较[2,3]。
1.3.3临床本科护生心理问题检出率SCL-90因子分达到3分及以上,超出正常均分,一般认为严重程度已达到或超过中度痛苦水平,表明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2结果
统计各因子分≥3的人数,结果表明:按比例依次排列为强迫症状(8人,占6.84%)、抑郁(6人,占5.13%)、人际关系敏感(5人,占4.27%)、焦虑(4人,占3.42%)、敌对(1人,占0.85%)、精神病性(0人,占0%)、恐怖(0人,占0%)偏执(1人,占0.85%)、躯体化(1人,占0.85%)。临床本科护生SCL-90与全国青年常模[3]相比,经双侧t检验除精神病性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强迫、抑郁、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等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正常青年人群水平,各因子均分都明显偏高,与常模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主要心理问题表现为强迫和抑郁。这说明护理本科实习生群体相比于国内正常青年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是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发群体,这与同类研究相似[4,5]。
表1护生9种因子与国内常模组对照
因子实习护生(n=120)国内常模(n=120)p
x-±sx-±s
躯体化2.03±0.801.34±0.45<0.01
强迫1.85±0.651.69±0.61<0.01
人际关系1.65±0.651.67±0.67<0.01
抑郁1.96±0.701.57±0.61<0.01
焦虑1.90±0.561.42±0.34<0.01
敌对1.66±0.571.50±0.57<0.01
恐怖1.43±0.551.33±0.47<0.01
偏执1.69±0.871.52±0.60<0.01
精神病性1.19±0.661.36±0.47>0.05
阳性项目数60.95±29.2127.45±19.32<0.01
3讨论
3.1分析原因
3.1.1自身特有的原因作为新时期高等院校大学生,正处于情绪波动的高峰期和自我意识发展的新时期,而身心发展的快速变化易带给人心理上的困惑和不适[3]。护理专业学生处在一个纯女性的生活环境,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往往对女生关心和保护偏多,导致了女性情感细腻,谨小慎微且胆小、敏感、内向的性格特点。女生又多爱面子、羞涩腼腆,有些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不愿意向老师咨询或向同学倾诉。自身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生们的心理健康。
3.1.2处于向社会角色转变的过渡期学校的生活较为单一,护生走向医院后,密切接触病人及家属,工作繁重、节奏紧张,责任重大。由于其还处于学习阶段,技术操作不熟练,经验不足,理论尚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所以在实习工作中普遍存在紧张、害怕出错等心理问题,这就导致护生容易出现身心疲劳、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3.1.3人际关系较复杂协调和处理护理实践中的人际关系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本科护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经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学校里的社会关系较为简单,容易处理,进入临床实习后,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起来,护生需要密切接触病人及家属、医生、护士及医院其他工作人员,刚刚进入医院环境时,面对病人有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因此在实习操作中一言不发的现象十分常见,这些都会给护生带来心理上的困惑与不适。
3.1.4专业心理矛盾专业心理矛盾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持不喜爱态度的心理冲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护理工作一直被认为是低学历、低技能、简单而繁琐的服务性工作,因此常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护生的专业态度。在校期间与医学生一起学习医学知识,他们一同进入医院实习后,由于分工的不同,与他们相比护生往往缺乏成就感,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护生心理上的失落。
3.1.5毕业择业问题近年来,各大医院就业面试时间往往安排在实习结束前,这会造成护生心态很不稳定,无法安心完成实习任务。大部分实习生无头绪的不断盲目参加招聘会,与用人单位接洽。
3.2健康教育
3.2.1保持健康的情绪为自己的心理减压可以通过自我宣泄、请人疏导、情绪转移、爱好冲消等方法为自己的心理减轻压力。①自我宣泄:当自己遇到困惑、心中郁闷时,可以通过一种方式发泄出来,比如大哭一场、写日记倾诉自己的苦恼等。②请人疏导:在有心理上的痛苦时,应该与老师、同学、亲朋好友多交流,从而缓解自己的情绪。这样不但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得到心理压力转移的机会。③情绪转移:可以通过看书、看电影、参加体育活动、社交活动等转移注意力。④爱好冲消:根据自己的爱好去找事情干,比如研究问题、画画、写作等,这样可以使人变得开朗。
3.2.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拥有博大的胸怀,可以增加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信心和力量。同时,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过来也能使自己得到更多的关爱,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这些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
3.2.3加强护理操作训练,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保持成就感护理专业是一门技术非常强的专业,要求从业者具备娴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校学习停留在理论方面,实际操作机会很少,导致实习后动手操作失败机会增加,自信心下降。在护生进入临床实习的前2周应当加强各项技术操作的训练并进行考核;进行实际操作时,尽量选择易于成功的操作,减少失败,建立自信,耐心摸索,逐步加大难度;对操作失败者要耐心讲解,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其能轻松地进行下一次操作。
3.2.4加强理论复习,指导临床应用理论是实习的依据,没有理论指导,实习存在盲目性。大部分护生认为前期理论学习对实习部分有用,排除医疗技术发展迅速的影响,一部分原因是现有护理教学学制的影响。现有教学安排导致理论与临床实践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学科理论结业较早,学生遗忘较多。在护生进入临床科室后,要强调实习要求,使其明白学习重点,布置复习任务;改变教学方式,结合病例进行讲课;指导学生记忆,对于重点、难点反复强调,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融会贯通。
3.2.5创造良好的实习氛围和教学环境学习紧张、生活枯燥以及不和谐的实习氛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为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医院应组织实习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开展一些有益于实习生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提高实习生大脑与身体活力的效率和耐力,加强医患与实习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培养实习生豁达、乐观的性格,建立起一种有益于现代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习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4(3):3135.
[2]王秉康,李工.军校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736-3737.
[3]伍业光,唐全胜.146名大学生SCI-90结果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12(4):566-567.
[4]朱祥路,李鹏,谢平霞,等.护理实习生症状自评量表与全国诸常模的对比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235.
[5]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