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一人民医院输血科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结果: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及病种无关,输血次数越多则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输血前使用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并不能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但如出现输血反应,可用激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用药。
关键词:血液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预防措施
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随着近年来血型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1],因为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反应已日渐减少,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为探讨血液病患者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我们特别抽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已取得满意成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200例输血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12-71岁,平均年龄(42.3±1.6)岁,67例输血少于3次,33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6例,贫血16例。
观察组男性63例,女性27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46.2±1.3)岁,9365例输血少于3次,35例输血3次以上,急性白血病2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肺炎6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5例,贫血14例。
1.2方法根据200例患者输血前的激素使用情况,将输血前未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输血前使用激素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前静脉注射5mg地塞米松或氟美松等激素类药物,观察组患者输血前不注射任何激素类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如出现输反应立即抽取输血袋内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输血袋内血液是否出现血液污染并再次对患者血型进行鉴定。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因素。
1.3输血反应判定根据《临床输血学》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判断标准[3],如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则可判定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1)在输血或输血液成份期间及之后1-2小时体温升高1℃以上,且有发热症状。(2)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荨麻疹、瘙痒、皮肤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及发绀等过敏反应。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涉及两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0例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情况200例输血患者中,有18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9.00%,其中15例患者过往输血达3次以上。详见表1。
3讨论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很多,但相关研究指出,多次受血的患者血浆中存在的白细胞凝集素可作用于再次输入的白细胞而导致白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白细胞的大量凝集可引起网状内皮系统遭到破坏而出现发热反应[3]。同理,多次受血患者的体内血小板凝集素也可与输入的血小板发生凝集而引起发热发应。由此可见,反复输血可造成受血者免疫功能异常,降低患者体内杀伤细胞活力而引起输血反应[5]。
此次研究再次证实,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和病种与输血反应的发生并无明显关系,但输血次数越多则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机率越高。通过两组患者的对比发现,输血前常规注射的激素类药物对输血反应的预防效果并不显著。临床医护人员在向患者输入血液制品前应首先确保输血用品无菌有效,对有多次输血经历的患者应洗输入冷冻红细胞或洗涤过的红细胞,对体内存在白细胞凝集素或血小板凝集素的多次受血患者,应输入已去除白细胞或血小板的血液,也可输入去除浅黄沉淀层的红细胞悬液,最大限度避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6-7]。
参考文献:
[1]付竹筠.滤器血袋滤血不畅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15(2):177,186.
[2]周吉成,沈德才,谭彬宾等.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测体系连续对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监测与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4):405-407.
[3]ImotoS,KawamuraK,Tokumineetal.Acutenon-hemolytictransfusionreactionsandHLAclassIantibody:advantagesofsolidphaseassaycomparedwithconventionalcomplement-dependentassay.[J].Transfusionmedicine,2010,20(2):95-103.
[4]赵丽梅.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5,24(15):224-224.
[5]项嘉亮,黄伟刚,赖金养等.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症状与防治[J].中国当代医药,2014,12(18):36-37,40.
[6]Dov?-Drnov?ek,T.,Klemenc,P.,Toplak,N.etal.ReliabledeterminationoffetalRhDstatusbyRHDgenotypingfrommaternalplasma[J].Transfusionmedicineandhemotherapy:offiziellesOrganderDeutschenGesellschaftfur?TransfusionsmedizinundImmunham?atologie,2013,40(1):37-43.
[7]李晓明,胡嵩,龚国富等.hs-CRP在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5):46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