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133613)孙衡
【摘要】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是科研型、学者型的,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是中小学教师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科研水平探讨策略
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单一型的教师素质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面临着具大的挑战。它不仅从人才质量上、规格上,而且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着这样的新形势,我们中小学教师应该怎么办?在这一转型时期,有的教师感到手足无措,有的教师听之任之,有的只是感叹无奈,大多数教师则是抱着积极的态度他们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在自己的岗位上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做出了成绩。教育科研就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道路之一,是中小学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包括科研课题的选择能力,课题的论证能力,课题实验方案的制定能力,课题实验的操作能力,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能力,课堂教学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论文、报告的撰写能力等。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这些科研能力呢?
1强化学校领导对教科研的重视
只有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的重视,才有政策的支持与鼓励,才有教育科研实践活动的良好环境,只有这样,学校才形成科研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下,才能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科研才会真真正正地取得实效。因为,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在科研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反思、积累,这样一个长期过程形成的。如果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没有这种大环境和氛围,学校也就无所谓谈教育科研了,当然,教师们也就没有什么科研实践,能力何从谈起。由此可见,一个学校科研氛围浓不浓厚,与领导的重视程度紧密关联。领导要让中小学教师只有在思想上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充分地认识了,引起足够的重视了,才能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教育研究。否则,利用强压的手段是难达效果的因此,只有教师们改变了观念,充分认识了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肯花大力气去探索、去研究。
2引导教师对教科研的重视
我们要让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特征。如果通俗地说,这属于“利益驱动”的外驱程序。事实上,教师生活在教育现实中,要源源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和层出不穷的评审考核。在目前不太理想的考核体系下,教育科研(尤其是论文发表)已成为一条硬杠子,强化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硬件式”支撑。因此,教师的职业特点使得无论是从职称评定、荣誉获取还是从专业发展来看,为了自己能站稳讲台和切身利益需要,一线教师就不能不开展教育科研。要不断增强教师的事业心,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安装“理想驱动”的内驱程序。如果把教育比作一个“场”,那么源于教育内核的教育科研就是一条条磁力线,它萦绕着教育场,影响并引领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我们只有唤醒教师内在的科研需求,才能使教师焕发研究和创造的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实践表明,培植了教育科研的幸福感,就能够引领教师上有思想的课,做有品质的教育。
3为教师教育科研搭建发展平台
3.1打造学习平台,让读书成为教师搞科研的“专业”方式。学习是教育科研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思想上的领导”,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文化氛围的需要。在读书学习中,教师不知不觉开启了思想的大门,扬起了智慧和理念的风帆,平庸的教书生活因为读书学习而变得风景独好。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要求教师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外,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学一些现代教育理论和教科研基本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科研方法,从而站在一定的高度研究教学。
3.2打造交流平台,让备课成为教师教学的“研究”方式。“课”与“课堂”是一线教师的立身之处,因此教师的教科研首先要注重备课的开放性和研究性。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曾经有“三次备课出名师”的总结。只有在个人反复备课(先不用参考资料自行备课,再大量参阅资料备课,然后在上课以后作修正性备课)的基础上,适当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会”、“教育教学论坛”等交流活动,才能使得一线教师的教科研生动活泼、不断提升。
总之,教师既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又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进行的教育科研就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教育科研不仅不会挤占教学时间,而且还能“教研相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在研究活动中都会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