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新沂 221400
摘要:目的 观察婴幼儿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按母亲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将所产婴儿分为阳性组(双阳、单阳)和阴性组,按0-1-6免疫程序全程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其中,阳性组在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2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在首针接种后7个月和12个月分别采集静脉血2.0mL检测乙肝标志物。结果:阴性组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未发现感染现象,7月龄、12月龄GMC分别为282.38和73.72IU/L;阳性组实施母婴阻断后,其中,单阳组感染率为1.12%,7月龄、12月龄GMC分别为129.57和57.77IU/L;双阳组感染率为5.56%, 7月龄、12月龄GMC分别为40.18和32.71IU/L;首针疫苗接种后7个月,阴性组、单阳组、双阳组HBsAb阳转率分别为92.98%(225/242)、86.52%(77/89)和72.22%(26/36);首针疫苗接种后12个月,阴性组、单阳组、双阳组HBsAb阳转率分别为83.54%(198/237)、80.49%(66/82)和77.14%(27/35)。阳性组母婴阻断保护率为97.33%,其中双阳组阻断保护率93.82%,单阳组阻断保护率98.76%,两组间阻断保护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 重组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用具有良好地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乙肝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同月龄和母亲乙肝感染状况有一定关系,在全程接种后的1~2个月后应检测乙肝“两对半”,若为无应答现象,应全程再接种乙肝疫苗。
【关键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母婴阻断;效果观察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我国是HBV感染较高地区,乙肝发病数和死亡数均居法定传染病前列。乙肝给病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经济负担,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据文献报道,母婴传播是目前乙肝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占30~50%[2]。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后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几率是90%[3]。接种乙肝疫苗以及对实施乙肝母婴阻断是有效预防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重要手段。为了解新沂市婴幼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水平和母婴阻断效果,探讨乙肝免疫规划策略,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对367名婴幼儿进行了乙肝免疫效果监测与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选择待产孕妇,分娩前入院检测乙肝“两对半”,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孕妇分娩后,对新生儿筛查,健康合格者入选研究对象。
1.2 方法 按母亲“两对半”检测结果将新生儿分为双阳组(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单阳组(HBsAg阳性)和阴性组(HBsAg、HBeAg、HBeAb和HBcAb均为阴性)。受试新生儿均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阳性组受试婴幼儿于上臂三角肌接种首剂疫苗同时在大腿外侧肌肉中部注射1剂200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沂市25个具备产科的医院参与了本研究。
1.3 检测与评估
1.3.1 检测 受试婴幼儿在出生第7个月、第12个月分别采集静脉血2-3ml,分离血清-20℃保存待检。采用雅培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定性检测 HBsAg和定量检测HBsAb。
1.3.2评估 以接种后血清 HBsAg阳性视为乙肝病毒感染;以接种后血清抗- HBs<10IU/L为无应答,≥10IU/L为阳转(达到保护水平),10~100IU/L为低应答,>100IU/L为正常应答。计算感染率、阳转率,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母婴阻断保护率。母婴阻断保护率(%)=(90%-HBsAg阳性率)/90%×100%[4]。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7对所有受试者建立数据库,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X2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组间GMC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时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入组受试婴幼儿367名,其中,阴性组242名,单阳组89名,双阳组36名。受试婴儿至7月龄总计观察数为367名,阴性组感染率为0%(0/242),单阳组感染率1.12%(1/89),双阳组为5.56%(2/36);至12月龄受试观察数354例,阴性组感染率为0%(0/237),单阳组感染率1.22%(1/82),双阳组为5.71%(2/35)。受试者感染率同婴儿母亲乙肝感染状况明显相关(
Fisher’s exact P=0.008)。7月龄和12月龄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 exact P=1.000)。见表1。
表1 各组免疫后乙肝感染情况
7月龄感染情况 | 12月龄感染情况 | |||||
组别 | 观察数 | 感染数 | 感染率% | 观察数 | 感染数 | 感染率% |
双阳组 | 36 | 2 | 5.56 | 35 | 2 | 5.71 |
单阳组 | 89 | 1 | 1.12 | 82 | 1 | 1.22 |
阴性组 | 242 | 0 | 0 | 237 | 0 | 0 |
2.2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2.2.1阴性组免疫效果 阴性组7月龄HBsAb阳转率为92.98%,HBsAb水平<10IU/L(无应答)者17例(7.02%),抗体水平在10~100IU/L(低应答)者67例(27.69%),抗体水平>100 IU/L(正常应答)者158例(65.29%),GMC282.38 IU/L;12月龄HBsAb阳转率为83.54%,抗体水平<10IU/L者39(16.46%),抗体水平在10~100IU/L者91例(38.40%),抗体水平>100 IU/L者107例(45.15%),GMC73.72 IU/L。无应答和低水平应答随受试婴儿月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正常应答随着月龄增加而逐渐降低,GMC随月龄增加明显降低。 见表2。
表2 阴性组免疫后HBsAb水平
月龄 | 观察数 | HBsAb水平(IU/L) | ||||
<10 | 10~ | >100 | GMC | 95%CI | ||
7月龄 | 242 | 17(7.02%) | 67(27.69%) | 158(65.29%) | 282.38 | 210.75~373.48 |
12月龄 | 237 | 39(16.46%) | 91(38.40%) | 107(45.15) | 73.72 | 56.27~94.45 |
χ2=10.31 P=0.001 | χ2=6.21 P=0.013 | χ2=19.65 P=0.000 | t=7.33 P=0.000 |
2.2.2 单阳组免疫效果 单阳组7月龄HBsAb阳转率为86.52%(77/89), HBsAb水平<10IU/L(无应答)者12例(13.48%),抗体水平在10~100IU/L(低应答)者29例(33.71%),抗体水平>100 IU/L(正常应答)者47例(52.81%),GMC129.57 IU/L ;12月龄HBsAb阳转率为70.49%(66/82),抗体水平<10IU/L者16例(19.51%),抗体水平在10~100IU/L者37例(45.12%),抗体水平>100 IU/L者29例(35.37%),GMC57.77 IU/L。正常应答水平和GMC随着月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3。
表3 单阳组免疫后HBsAb水平
月龄 | 观察数 | HBsAb水平(IU/L) | ||||
<10 | 10~ | >100 | GMC | 95%CI | ||
7月龄 | 89 | 12(13.48%) | 30(37.71%) | 47(52.81%) | 129.57 | 74.67~199.06 |
12月龄 | 82 | 16(19.51%) | 37(45.12%) | 29(35.37) | 57.77 | 40.76~92.92 |
χ2=1.1329 P=0.287 | χ2=2.3333 P=0.127 | χ2=5.2591 P=0.022 | t=2.53 P=0.012 |
2.2.3 双阳组免疫效果 双阳组7月龄HBsAb阳转率为73.22%,HBsAb水平<10IU/L(无应答)者10例(27.78%),抗体水平在10~100IU/L(低应答)者14例(38.89%),抗体水平>100 IU/L(正常应答)者12例(33.33%),GMC40.18IU/L ;12月龄anti-HBs阳转率为77.14%(27/35),抗体水平<10IU/L者8例(22.86%),抗体水平在10~100IU/L者20例(57.14%),抗体水平>100 IU/L者7例(20.00%),GMC32.71 IU/L。不同月龄的抗体水平和GMC无显著性差异。见表4。
表4 双阳组免疫后HBsAb水平
月龄 | 观察数 | HBsAb水平(IU/L) | ||||
<10 | 10~ | >100 | GMC | 95%CI | ||
7月龄 | 36 | 10(27.78%) | 14(38.89%) | 12(33.33%) | 40.18 | 23.33~79.88 |
12月龄 | 35 | 8(22.86%) | 20(57.14%) | 7(20.00%) | 32.71 | 18.42~57.17 |
χ2=2.3695 P=0.124 | χ2=0.2271 P=0.634 | χ2=1.6097 P=0.205 | t=0.53 P=0.60 |
2.2.4 组别对GMC的影响 7月龄婴幼儿阴性组、单阳组和双阳组HBsAb GMC分别为282.38、129.57和40.18 IU/L,HBsAb GMC水平随母亲感染乙肝病毒状况而表现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F=14.885,P=0.000),多重比较,阴性组和单阳组、阴性组和双阳组、单阳组和双阳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4、P=0.000、P=0.006);12月龄婴幼儿阴性组、单阳组和双阳组HBsAb GMC分别为73.72、57.77和32.71 IU/L,不同组别的HBsAb GMC水平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F=3.184,P=0.043),多重比较,阴性组和双阳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5)、阴性组和单阳组、单阳组和双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94、P=0.127)。
2.3 母婴阻断效果
至7月龄,阳性母新所生婴儿母婴阻断保护率为97.33%。其中双阳组36例观察对象发现有2例感染,母婴阻断保护率93.82%。单阳组89例观察对象发现1例乙肝感染,阻断保护率为98.76%。单阳与双阳组间母婴阻断保护率无显著性差异(Fisher’s exact P=0.199)。
3 讨论
在乙肝预防与控制策略中,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以及联合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策略执行,对于降低乙肝人群感染率效果显著。2014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1~4岁人群HBsAg流行率为0.32%,与2006年调查的1~4岁人群HBsAg流行率(0.96%)相比,下降了66.67%[5]。
本研究表明,婴幼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至12月龄,HBsAb水平低于10 IU/L者(无应答)为17.80%(63/354),同文献报道19.12%相近[6]。阴性组和单阳组免疫效果优于双阳组,且抗体水平随着月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与其他文献报道相近[7-9]。双阳组不同月龄的抗体水平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其抗体水平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为提高婴幼儿HBsAb水平,达到有效保护作用,在全程接种乙肝疫苗1~2个月后,应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两对半),特别是对阳性母亲所生婴幼儿,若发现HBsAg阴性、HBsAb<10mIU/ml,按照0、1、6月免疫程序再接种3剂乙肝疫苗[10],以防止乙肝病毒其他途径的感染。
本研究通过对乙肝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实施乙肝母婴阻断,母婴阻断保护率为97.33%,双阳组阻断保护率为93.82%,单阳组阻断保护率为阻断保护率为98.76%,与同类研究的母婴阻断保护率类似
[11-12]。无论是7月龄还是12月龄,双阳组婴幼儿抗体水平GMC明显低于单阳组和阴性组水平,说明母亲乙肝病毒携带状况,HBV DNA 水平是影响HBV母婴传播的最关键因素,HBV DNA 水平较高(>106 IU/ml)母亲的婴幼儿更易发生母婴传播[13]。因此,完善对阳性母亲特别是双阳母亲所生婴儿实施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是今后乙肝免疫策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为进一步降低整个人群乙肝感染率,乃至达到消除乙肝理想状态,一是要大力开展乙肝防制知识的健康教育,特别是针对乙肝阳性育龄女性普及乙肝感染知识,避免乙肝病毒高拷贝量期妊娠,尽最大可能减少宫内感染;二是要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要求,强化婴幼儿乙肝疫苗及时全程接种,提高接种率和及时率;三是使用抗体产生时间早、持久性强的新型乙肝疫苗和适量提高HBIG使用剂量以及及时进行加强免疫等措施以使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在早期体内就能具备高水平的保护抗体,以更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保护儿童免受乙肝病毒侵害;四是在保持乙肝疫苗免疫规划高接种率和高及时率的基础上,实施成人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对于控制乙肝,降低全人群HBV感染率和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14]。
参考文献
[1] 马福宝,梁晓峰,张龙华,等.婴幼儿及以上人群接种不同剂量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的免疫学效果观察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3,19(6):485- 491.
[2] Han L,Zhang HW,Xie JX,et al.A meta-analysis of lamivudine for interruption of me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J]. Word J Gastroenterol,2011,17(38):4321-4333.
[3] 夏国良,龚健,王继杰,等.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方案的保护效果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5):362-365.
[4] 张楠,陈丹杰.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235-1236.
[6] 石海丽,周树纹.儿童741例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379-379
[7] 杨春秀,岳亚妮,涂玉梅.宜昌市城区儿童乙肝抗体水平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6):42-43.
[8] 王志勇,戴德芳,肖洁华,等.湖南省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及婴幼儿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研究 [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5):888-889.
[9] 易如兰,张红梅.云南省红河洲河口县边远山区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及抗体水平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14,29(7):549-551.
[10]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16版)[EB/OL].http://www.nhfpc.gov.cn.
[11] 潘红星,曾滢,宋雪芳,等.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15,26(6):1-4
[12] 徐兰云,王琴,姜洁,等.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效果评价[J].江苏预防医学,2015,26(6):38-40.
[1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3.
[14] 孙光卫,张艺飓,胡传强,等.新沂市成年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9):1741-1748.
[作者单位] 新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新沂 221400)
[作者简介] 孙光卫(1971-),男,江苏新沂人,副主任技师,本科学历,从事病原微生物和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