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五官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411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58例,将患儿分为40例未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未损害组及 18例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损害组,分析损害组消化系统症状的临床特征。结果 未损害组与损害组间热程及抗生素应用起始时间差值有统计学差异 ( P<0.05) ,同时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存在发热、热程超过1周及起始抗生素应用时间超过病程第5天均为导致患儿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 ( P<0.05) 。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害患儿中,恶性呕吐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 同时存在发热、热程超过1周及起始抗生素应用时间超过病程第5天均为导致并发肺外消化系 统损害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小儿; 肺炎支原体; 消化系统; 危险因素
目前我国社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占感染性肺炎的10%-30%,国外有报道为50%。该疾病不仅可以造成患儿肺功能的损害,还可引起血液及消化系统损害和心肌皮肤等肺外损害,肺外损害可明显加重患儿的病情,部分患儿以肺外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大大增加疾病诊治的难度,造成病情迁延,影响患儿的预后,对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分析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 害的临床特征,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58例小。所有入选者均需符合本研究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根据患儿在院期间合并消化系统损害情况,将患儿分为40例未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未损害组及18例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损害组。所有入选患儿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1~13岁,平均( 6. 17±4. 22)岁。
1. 1. 1 入选标准 ①所有入选者肺炎支原体感染均 符合肺炎支原体的诊断标准;②入选患儿年龄需低于14岁; ③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1. 1. 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肺炎支原体的诊断标准; ②存在其他病原体感染者; ③存在有先天性心脏病及 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者; ④存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者。
1. 2 观察指标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损害组患儿所出现的消化系统症状进行统计,分析各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同时对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热、热程、病程、起始抗生素应用时间、CPR及 ESR进行统计,对比两组以上临床资料间差异,并对导致患儿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 3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19. 0进行分析,本研究中,计量数据应用 ( x±s) 表示,计数数据应用百分率表示,分别应用t检验、χ2 检验及Logistic 分析,当P<0.05时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 1 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损害组患儿中,以恶性呕吐所占百分率最高,为38.89% ( 7例),其次为腹泻3例( 16.67% )、急性胆囊炎2例( 11.11% )、急性胰腺炎3例( 16.67% )、急性肝炎2例 (11.11% )、肝脾肿大1例( 5.56% )。
2. 2 未损害组与损害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间热程及抗生素应用起始时间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1 临床资料差异 ( x±s)
组别 | 例数 | 年龄(岁) | 性别 (男/女) | 热程 | 病程 | 抗生素应用起始时间 | CRP | ESR |
未损害组 | 40 | 6. 14±4. 47 | 24/16 | 6.11±1. 26 | 14. 25±2.58 | 3. 26 ± 1. 29 | 10.12±3. 59 | 13.4±2. 54 |
损害组 | 18 | 6.08±4.28 | 10/8 | 7. 27±1. 35 | 13. 95±3. 12 | 5. 68 ± 1. 17 | 11. 0±3. 41 | 13.5±3. 56 |
t / χ2值 | -0. 174 | -3. 925 | 0. 475 | -8. 0302 | -1. 0897 | -0. 1514 | ||
P值 | 0. 4349 | 0. 000 | 0. 3170 | 0. 000 | 0. 137 2 | 0. 434 7 |
注: ①P < 0. 05,具统计学差异。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间、能自行繁殖的最小原核生物,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及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之一。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有关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报道也日见增多,结果显示其发病趋势有所提高,且发病年龄有下移趋势。临床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日趋规范,但对肺外损害表现的重视却远远不够,因此容易误诊、漏诊。虽然近年来有关肺炎支原体感染致肺外器官损害的报道显示肺炎支原体可引起神经、血液、心血管、消化以 及皮肤、肌肉、关节等器官的疾病,但其影响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推测可能原因为:(1)病原体直接入侵引起支原体血症,经过此环节后肺炎支原体直接侵犯各组织、系统,在肺外脏器生存、繁殖从而引起肺外器官发生病变;(2)肺炎支原体感染通过引起自身免疫和免疫抑制参与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的发病过程,通过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组织的抗自身抗体,从而损害组织和脏器;(3)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循环免疫复合物,通过激活补体免疫反应损害不同器官。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肺外损害脏器的种类、比例及损害程度 受对象、年龄、性别、地域、季节以及检测方法等的影响。本组中就 有7例患儿以消化系统受累为首发表现,因此研究影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相关因素具有一定 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存在不同系统、不同程度的肺外损害并发症,比国内相关报道略高,但以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最多见,其次为血液系统、皮肤及关节症状、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预后大多良好。消化系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恶心、腹痛、腹泻、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经治疗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均恢复正常。值得注意的是多系统损害的患儿比例较高,且损害的器官(系 统)越多,病情越重,尤其是合并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的患儿病情尤为严重,这一现象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因为发热、热程及抗生素起始时间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患儿应尽早予以抗炎治疗,最好在发病 5 天内做出诊断并予以敏感抗生素治疗,预后佳。
参考文献:
[1]徐震.68 例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3) : 319-320.
[2]张莹,赵顺英.婴幼儿肺炎支原体79 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8):7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