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展开想象——由《青海高原一株柳》片段教学想到的

/ 2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展开想象——由《青海高原一株柳》片段教学想到的

1 夏清芝 2 包敏

1 合肥市七里塘小学 2 合肥市长淮新村小学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主要写了青海高原的柳树凭借坚韧的生命力顽强地存活,茁壮地成长,造成了青海高原一方壮观独立的风景。课文中的第六、七自然段侧重描写了作者通过自己的猜测和想象,给读者展现了这株柳树从存活到成长的艰辛的过程,画面感十分突出。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想象画面,从而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树顽强地生命力,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经历了种种磨难,才得以生存下来,对此,作者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摄影师,用拍电影的方式记录这株柳树成长的过程,你最想拍摄怎样的镜头,为什么?

生1:我会拍摄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青海高原,恰好遇上雨水,生出一片幼小的柳树苗子,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向上,给人以力量。

生2:我要拍摄那些幼小的柳树苗,刚刚呼吸到水分和营养,可是随之而来的持续干旱,导致很多的幼苗都干枯了,死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存活了下来,这株柳树真是奇迹啊!

生3:我想拍摄这样的镜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茬又一茬的柳树在春天冒出来,又很快死去,这株柳树却熬过了干旱和寒冷,坚强的活了下来。

生4.我会拍摄高原的柳树遭遇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长出来,起死回生。

生5:我会拍摄高原上的狂风暴雪,把柳树冻死了了很多次,但是到了春天它又萌发出新芽。

…………

一段普普通通的文字,在学生们精心设计的电影镜头下,却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灵动的画面,既训练了学生丰富合理的想象,又对文本进行了深读阅读理解,感悟到了这株柳树不平凡的精神品质,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平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让孩子们根据文本想象画面,可是由于方法不恰当,或者引导不力,导致学生想象力匮乏,语言描述也很平淡。如何让学生借助文本进行有效的想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想象。

语文课上,读书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读书不仅可以形成语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书还可以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例如:统编版教材二上《风娃娃》一文,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童话故事,把自己想象成风娃娃,来到了田野、河边和广场,边读边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把自己也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从而真正体会到风娃娃由喜悦自信到委屈无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再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大草原,让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去想象草原的一碧千里,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结合插图,引导学生的想象。

现行的课本中,经常出现与文本内容相匹配的插图,这些插图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恰恰是教师日常教学中容易忽略的地方,如果能适时地运用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文中呈现了三幅图,比如学生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边读课文,边观察画面,去想象小蝌蚪与鲤鱼阿姨对话的情景,想象它们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这样将插图与课文内容联结起来,更容易引起阅读兴趣,产生阅读共鸣。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如梦令》这首词中,也安排了插图,在充分阅读词句之后,再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中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周围的环境如何?学生边看图,边想象,再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不知不觉中,既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也感受到了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巧妙地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借助修辞,激发生的想象。

课文中经常会出现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因为有了这些修辞方法,语句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内容变得更加充实具体。如果教师能够捕捉到这些修辞方法,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世界。如:统编版教材二上《日月潭》中写到“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这样形象直观的比喻,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可让学生联系自己所看到的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想象画面,便理解了日潭和月潭的名字的来历。

《莫高窟》中写到“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莫高窟中的笔画大多数学生难得一见,对于壁画的形象也是模糊不清,有了这一连串的排比句,描绘出壁画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丰满的画面感,感受到壁画的多姿多彩。

补充空白,丰富学生的想象。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仿写、续写、改编、课本剧等口语表达、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其实这些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比如在学完《爱之链》这篇课文之后,让学生去想象,当乔依醒来之后,他与妻子会有怎样的对话,故事的情节又将如何发展,主题又将得到怎样的升华?

《负荆请罪》是一部话剧,学生阅读了剧本,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剧中的矛盾冲突,便可以分角色演一演课本剧,既结合课本,又可以发挥自己创造性想象。

需要强调的是,课本剧须基于文本内容,却又能够进行创造性想象,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语文实践活动。

总之,想象需要凭借现有的材料进行再创造,而不是凭空捏造,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和挖掘文本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巧妙地设计,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创新思维,起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进而他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