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互动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5
/ 2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互动模式研究

彭政 1 舒欢 2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岳阳市 414000

摘要: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心理倾向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种改变面前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从思政教育的特性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出发,本文对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进行比较分析,探究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理想的互动模式。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互动模式

一、络社会模式下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1.1现实社会对于网络社会的决定与控制

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主客观矛盾,在探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之时,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以现在网络社会的发展程度而言,现实社会对于网络社会仍旧起到决定与控制的作用。

首先,现实社会对网络社会保持着物质与技术层面的控制。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莱斯格认为,网络社会的三个层次:代码层、内容层与物理层,它们是网络社会的基本元素,内容主体与建立基础,这意味着现存的网络社会仍然是半独立或不独立的,为现实社会的力量所牢牢掌控。

其次,现实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力量深刻作用于网络社会内部。传统观点认为网络社会是一个独立于现实社会的自由空间。实际上现实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力量始终控制着网络社会,强大的政治与经济力量,意味着掌握着庞大的权力资本,而这种权力资本会轻易地顺流而上,延伸到网络空间之内,构成网络社会特定的表达规则。

再次,国家对网络社会制定规则,进行着有序的管理。鉴于网络社会中充斥着任意的情绪表达,虚假信息泛滥,以及境内外敌对反动势力散布的危险政治观点,对于中国青年的思想进行影响和操纵。国家自2000年建立健全网络法律体系,逐步加强对于网络社会的管理,促进网络空间规范化、有序化发展。而这些都意味着网络空间的自由是有边界的,有条件的,在一定维度内的,而不是任何观点和声音都可以在网络空间内随意的发声,网络社会仍然处于现实社会的掌控之中。

1.2网络社会对于现实社会的拒斥与侵蚀

随着网络社会的逐步发展,成了鲁曼笔下的有着自我观察、自我发展能力的“自创生系统”,它在不断地反作用于现实社会。

首先,网络的虚拟性在不断地对现实社会予以侵蚀。网络社会发展至今,通过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社交平台等,不断致力于为受众营造一种“虚拟的真实感”。致使当代部分大学生有向网络虚拟社会所背离的倾向,不愿主动思考现实生活中沉甸甸的学业等复杂问题,只求遁入到网络的虚拟空间内。

其次,网络的娱乐性大潮致力于消解现实社会的意义。《网络思政教育研究》一书中认为:所谓网络文化的三个维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网络世界是一个思想空间,是一个情欲空间,同时也是一个怨愤空间。而后两者则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网络社会信息更迭速度极快,没有细致思考的时间,因而更多的成为现实生活中无法顺利表达和释放的情绪的喷吐场所,最终许多人选择了娱乐式的沉默,委身于网络娱乐化的大潮之中,逃避现实的重负。

1.3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应追求“虚实和谐”的状态

“虚实和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主要为了解释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的理想状态,其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都在于人的发展,因而网络的发展,如何处理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也应以人的发展作为其根本尺度。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高等院校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其目的在于有效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完成从学生身份到社会身份的良好过渡,成为一个在社会中能够顺利成长的个体。

近些年来,由于网络的迅速普及,特别是手机终端的广泛应用,使当代大学生与网络社会保持了一种“无缝连接”的状态。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不间断地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信息,这些信息促进了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即比起传统的媒介,他们更愿意相信网络媒体所提供的知识与观点。第二,当代大学生普遍利用网络社交软件,如QQ、微信、人人网等,在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之外,在网络世界构成了另一层虚拟的联结模式。这使人与人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日益减弱。第三,网络社会的发展对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构成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在这一代人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当代大学生与以前大学生在存在状态上有着深刻的差异。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逐渐发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部分手段失灵了。面对思想观念的问题,他们选择从网络上寻找答案,这对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采取措施,根据当代年轻人的思维特点,将思政教育工作移植到网络平台之上,通过学校网站,BBS论坛,乃至于学生们个人的QQ空间与微信朋友圈,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占领网络思想阵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在新的技术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变更之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对象本身发生了深刻的变更。大学生存在状况的改变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意味着有必要从整体上重新探讨和反思: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思政教育与新兴的网络思政教育的互动模式应该是怎么样的。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研究

3.1网络思政教育需以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为基准和原点。传统思政教育需以网络思政教育作为助力与延伸

网络思政教育是在社会新的发展形势之下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旨在以一种新颖的,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完成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因而,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施应始终以传统思政教育为基准和原点。相应的,传统思政教育鉴于时代发展所提出的变革要求,必须主动求变。让思政教育的内容可以以流行的、新颖的形式、与他们的生活场景与思维方式更为接轨的方式进行传播。让大学生感受到网络思政教育是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一个平等的主体,在网络空间内发声,与他们讨论、交流社会热点与时事问题,从而让正确的东西逐步深入到学生内心之中。

3.2作为主要观察者的网络思政教育与作为主要解决方式的传统思政教育

网络思政教育并不只是一种教育模式,同时它包含着对网络世界内大学生的生活心理与思想状况进行观察、分析的重要任务。传统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信息搜集方式主要是依靠辅导员自身对于学生的了解,如谈心谈话等手段,形成对于该生学习生活状况与问题的认识。而这种手段依赖于辅导员是否能与同学建立起很好的联系,使同学自愿表述自己的想法。而很多问题是部分同学不愿意表述的。

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借力网络自由表达的特性。当高校思政工作者作为一个参与者进入网络空间以后,就置身于学生生活的种种表达之中,所反映出的都是学生生活与思想的碎片,其中有寝室关系、学习状况,也有他们对于历史和政治问题的认知等等。思政工作者可迅速发现某个学生隐蔽的心理动向,在严肃政治问题上的错误判断等等。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应该着眼于 实现学生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共同发展、学生在网络社会 和现实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虚拟与现实、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 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尼可拉斯•卢曼.对现代的观察[M].鲁贵显译.台北:台湾左岸文化出版,2016.

[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赢人民出版社,2016.

[3]张再兴等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