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9
/ 2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郭建文

保定市竞秀区复兴小学

摘要: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词汇去描述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感性的认识,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这充分突出了新时期数学教学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本文简要论述了什么是探究式教学,围绕几个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构建小学数学探究课堂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

引言:

过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被教师长期霸占,致使他们如同提线木偶一般在教师的操控下学习,不仅体验差,学习能力也由于缺少锻炼而无法提高。这样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后应该被重视起来,组织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条重要的出路。

  1. 探究式教学概述

探究式教学又有“做中学”之称,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看出,它带有很强的实践性色彩,并且强调学生自主。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学生们的引导者,具体如何解决问题还要依靠学生自己,他们将经历思考、讨论、验证等一系列过程,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这样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且完全打破教师的预设,拥有无限的可能。

设计探究式教学需要注意几点,把握住基本原则,否则很可能陷入误区。首先是目的性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使整个探究活动有明确的方向,不至于使教学失去秩序。在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要把握住教师引导性的原则,教师要成为探究活动的牵引者,使学习活动保持在既定的轨道上,不偏离主题,避免学生陷入过大的困境而停滞不前。还有互补原则,也就是探究式教学与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发挥作用的同时,补充不足,时刻保持教学的有效性,体现教学的创新型,避免长期采用同样的模式教学。最后是科学性与教育性的原则,探究活动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不能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具有可达成性[1]。只要把握住这些原则,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就一定能取得实效。

  1.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1在自主学习中探究

课堂上,教师讲课总是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堂课下来,部分学生一无所获,部分则只记住了一些生硬的理论。这主要是由于被动式的学习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也毫无体验感,使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但是探究式教学是完全以学生为主的一种学习模式,与其教师不停的讲,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一起交流,看一看他们能得到怎样的收获。

以小学数学“复式统计表”的教学为课例: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学生还没有认识过复式统计表,但已经学习了单式统计表,教师不先入为主的讲解,而是直接出示两个单式统计表和一个复式统计表,留出1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学。时间一到教师就接连提出几个问题: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统计了什么内容?学生:一班的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教师:第二个统计表呢?学生:统计了一班男生最喜欢的活动?教师:第三个统计表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它的内容有什么特点?学生:它里面包含了一班男生和女生喜欢的活动,上面两个单式统计表中有的,这个表中都有。教师总结:对!单式统计表只能反映出一组数据,而这个统计表能够显示两组数据,并且直接进行了对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统计表[2]

这个课例中,教师为学生布置了自主探究式学习任务,充分锻炼了他们观察、分析的能力,也强化了学习体验,使课程一开始就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快速集中了起来。但是,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下,他们的自主探究很可能失去方向。因此我认为教师最后提出的几个问题应该在布置任务时提出,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三个统计表,效率会更高,效果也会更好。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

2.2设置合作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之所以有探究的价值,想必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往往不如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将学生的力量集中起来,整合他们的想法,在猜想、验证等一系列过程中追寻答案,能够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3]。因此,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团体合作的探究活动,尽量将活动设计的新颖、有趣,让学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去验证。

比如,在“位置与方向”第三课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会看简单的地图,教师设计这样的合作探究活动:首先创设情境——参观动物园,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动物园的地图,二至四名学生一组,到动物园中参观,根据不同学生的参观意向设定路线。一名学生扮演导游,另外的学生扮演游客,导游负责根据游客的参观意向为他们指路。比如,文文此时正在大熊猫馆,她想要出发去狮子山,询问导游该如何走,导游这样为她指路:你应该先往西北方向走,到大象馆后再往西南方向出发,一直直走就可以看到狮子山了。在活动中,学生不断互换角色,都有扮演导游的机会,而游客也会尽量提出难度更大的问题,如果导游无法解决问题,将由提出问题的学生接替自己成为新的导游

[4]

这样的探究活动以情境教学为辅助,以实践和感受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在探究中得到了更多的收获,也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活动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课程的后半段由教师来解答,这样的课程安排是合理、有序且科学的。

2.3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

探究是一项自主性活动,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是主体。教师应该时常与学生互换位置,让他们充当一次课堂上的引导者,大胆提出问题,牵引教学活动的前进。提出问题有时候要比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费脑筋,也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这里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教师就提出了“轴对称”这个词汇,并且出示了三个图形,分别为等腰三角形,窗花和风筝,直接给出结论:以上三个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这样的结论下去反推轴对称图形的验证方法,鼓励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想法。这里不再是教师向学生提问,而是完全进行了角色对调,学生向教师发问:“窗花两边的图案是一模一样的吗?”显然这个问题提出的不够严谨,教师反问:“两边是指哪两边?以什么作为这两边的界限?”学生思索后又发问:“窗花图片的最中间为分割线,两边的图案是完全一样的吗?”这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对称轴”的思想,教师回答“是完全一样的。”又有学生在此基础上发问“以图片的最中间为分割线,两边的图案大小也是相等的吗?”教师在解答问题的过程,学生渐渐找到了轴对称图形的规律,在这一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掌握了概念[5]

3.结语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探究式教学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很多问题都是由他们自己解决的,对教师的依赖性有所减弱,各项能力得到了锻炼。可见,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优质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大力推广。一线教师们要从实践中总结问题和方法,对探究式教学进行持续性的完善,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妍.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8,000(001):P.74-74.

[2]高甜.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7,000(006):P.76-76.

[3]黄美燕.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J].新课程导学(九年级下旬),2017,000(003):P.98-98.

[4]檀甲文.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6):33-36.

[5]王成.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000(005):P.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