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江南小学四川苍溪 628400
摘要: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育。”而回归生活也正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资源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的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教学语文的内容和方式,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实践理论》[1]告诉我们:“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社会中去”。 这些观点要求我们彻底改变那种封闭型的教育,把语文教学与生活教育完全融合起来。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2]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面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这与叶圣陶的教育生活实践理论是一致的。他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以儿童生活为中心,教育方法则主张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学做合一。叶圣陶“注重生活实践”的教育理论,对当今教育尤其对当代语文教学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叶圣陶生活实践理论,我们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叶圣陶先生指出:“不要以为读书是学习的唯一途径。从劳动中,从娱乐游戏中,从待人接物中,都可以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2]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教材内容实际,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化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语文课堂,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
(一)在书报杂志中学语文
我们鼓励学生阅读除语文课本以外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书籍,除学校图书室定时为学生借书外,还指导学生订阅各类书报杂志,各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中外经典名著,每学期也会给孩子们整理出适合他们的阅读书单,让孩子们在假期阅读并积累好词佳句。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阅读的氛围,在学校和家委会的支持下,我们班购置了自己的书柜,家委会定期给孩子购买新书,孩子们也会捐出自己已经读过的书籍与大家分享。让孩子们在课间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并结合课程辅助活动开展“爱上阅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极大的激励了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我班在学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被评为 “书香班级”、班级的十名孩子被评为“阅读之星”。
(二)在与人交谈中学语文
放学回家时,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有条理的说给父母听,是学习语文;班级管理中遇到了难题,征求父母的意见,记下他们的要点,是学习语文;与同学发生纠纷时,向老师讲清来龙去脉,是学习语文;针对某个话题,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是学习语文;在老人的絮絮讲述中,搜集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地方掌故,是学习语文……这正印证了生活处处皆语文!
(三)利用家乡人文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因为学生来源的特殊性,我们班39个孩子中只有5、6个孩子是属于本区户口,其他孩子都来自于不同的区县,利用这一天然的资源,我给孩子们布置了而一次介绍自己家乡的任务,介绍方式不限,可以讲故事、展图片、写习作,有条件还可以播视频。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培养孩子和家长一起搜集资料的习惯,所以这次孩子们都积极地去参与搜集并整理,让孩子在利用生活资源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总之,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物质的、精神的素材都加以利用。真正落实叶圣陶所倡导的:“教语文不仅要学生熟读课本,更重要的在使学生在生活里扩大词汇,掌握语言的规律,增长表达的能力……”
二、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特点,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把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叶圣陶也曾经指出:“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一)看一看,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比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孩子们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就相机组织了一次名为“海洋生物展”的主题活动,把课文中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加深对生活的印象,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得文本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如三年级的课文中《孔子拜师》《陶罐和铁罐》、《西门豹》等有意思但理解有难度的课文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易于学生理解。
(三)做一做,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一篇略读课文《槐乡的孩子》,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孩子的淳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对于久居城市的孩子们在理解这篇课文时是有难度的,因为是略读课文,我并没有把大量心思放在学文上,而是借助家长们的力量,在暑假让家长们带孩子回老家,让孩子自己亲身体验了一次乡下的生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去感知、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语文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本着这样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会一如既往的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并努力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实践理论》
【2】《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