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沙台小学校
摘要: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和前提。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只有让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节奏感,才能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节奏的训练。本文着重就如何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开展节奏训练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小学音乐;低段;节奏感;策略
让小学生从小具备良好的音乐节奏感,能够为今后音乐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掌握好音乐的节奏,才能更好地诠释和表达音乐。因此,节奏训练是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开展节奏训练教学,采用有效地教学策略来不断提高小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悟力和表现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艺术魅力的感知和领悟。
一、利用舞蹈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能够唤醒人体本身的律动感。低年级的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这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舞蹈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播放一段节奏感强的音乐,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下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然后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和着拍子舞动自己的身体,这样既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又能够让学生用身体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感,渐渐地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表现力。
例如,在学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利用舞蹈来让学生感知音乐的节奏。上课伊始,我给学生播放了《跳圆舞曲的小猫》这首音乐,然后问学生:“大家都喜欢什么样的小动物呢?能不能表演一下它们走路的姿势呢?今天我们要开一个动物化装舞会,大家扮成自己喜欢的动物一起舞蹈起来吧。”我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随着音乐舞蹈,同时,我跳出各种动物的舞蹈来让学生猜一猜我扮演的是什么动物,并学着我的动作来跳一跳。舞会结束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刚才一共听到了几种节奏。这样,我通过带领学生跳舞来感知音乐的节奏,从而促使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提高了。
二、通过控制朗读速度来培养节奏感
朗读和音乐从本质上来讲是相通的。不同的朗读速度带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音乐的节奏感也是如此。小学生学会一首歌曲可能需要很久的时间,但是学会朗读一段歌词却很容易。这时,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先带领学生来朗读歌词,通过不同速度的朗读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并通过拍手来引导学生,渐渐地学生不仅能准确地抓住音乐中的节奏,而且还能增强自己对音乐情感的感知。
例如,在学习《多快乐呀多幸福》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控制朗读的速度来让学生感知音乐的节奏。上课伊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首彝族的弹拨乐合奏《快乐的诺苏》,并将主旋律填了简单的歌词,让学生通过用不同速度的朗读来感受音乐节奏的不同。我出示歌词:快来吧,快来吧,大家多愉快呀。手拉手儿跳起来,好像花儿朵朵开。我一边拍手来给学生示范朗读速度,一边带领学生念着。接着,我通过加快和减慢拍手速度来让学生体会朗读的不同速度。接着,我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加上歌词来试唱。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感知到了音乐中不同的节奏感。
器乐演奏辅助学生节奏感训练
音乐和乐器是一对好兄弟。小学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时,可以借助钢琴、吉他、笛子、架子鼓、摞等常见乐器来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实际演奏不同节奏的音乐,来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节奏的不同。此外,生活中很常见的物体通过打击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找玻璃杯、碗、石头等物体加上筷子来进行打击乐表演,让学生尝试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不同打击方法呈现出的不同节奏感,如此便能显著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控力。
例如,在学习《小乐器讲故事》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利用器乐演奏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课上,我给学生展示了几种打击乐器,我通过演示不同打击乐器的声音和节奏,来让学生想一想这些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接着,我找了几个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玻璃杯,用筷子敲出了不同的节奏,来给学生讲故事。这时,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我让学生说一说从我的打击声中听出了哪些内容,然后自己也试着敲一敲,看看能够用怎样的节奏来讲述不同的故事。最后,我以“下雨”为主题,让几个学生为一组,利用身边的事物来进行音乐创作,分别表现出雷声、大雨和小雨。这样一来,学生在快乐的创编活动中提高了对音乐节奏的把控力。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是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特点,遵循艺术教学规律来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玩、跳、唱、读中感受音乐的不同节奏带来的巨大魅力,从而促使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获得显著提高,进而促使小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悦.音乐是声韵中的诗——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7(2).
[2]温立凤.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培养方法剖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