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及德育实施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3
/ 6

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及德育实施路径研究

王升勋 胡硕

淄博职业学院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山东淄博 255314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将教育的根本任务确定为立德树人,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时代重任,德育成为职业院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总结了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心理、思想规律,并从这三个维度探索职业院校德育实施路径,以提高当代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从根本上提升当代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德育实施路径

在2018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各级各类学校愈来愈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其中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职业院校生源层次较多,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又有职高、技校、中专的对口学生,有一些职业院校还包含普通初中毕业生。此外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有别于其他各类学校,学生成才规律有其特殊性。并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素质,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有技术、有素养、有道德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正是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时代重任,做好德育工作显然是完成这一时代重任的关键。

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来看,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新生事物和思潮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且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思想和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这一正处于成长成熟关键期的群体,极易受到不良思想和错误意识形态的影响,这无疑给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需要职业院校创新德育模式。但是多年来受市场经济和工具理性的影响,职业院校开展德育工作还是延续传统德育模式,追求快速、高效,试图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习得大量的德育知识,德育理念上单纯重视职业所需技能培养而排斥人性,实践中偏重德育课程知识传授,而轻视人格感染、环境熏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内容脱离日常生活,德育方法上重视灌输和说服,这些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降低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1]

综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从更加新颖的视角,更加辩证的系统思考,更加理性的全面审视,探索职业院校德育实施新路径,践行“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德育工作中更突显人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究当代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规律,依托学生成长规律开展德育工作,创设以人文本的德育环境,引导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理念,转化为道德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学生培养为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更好的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1.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必然的联系。[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代人都被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塑造,每一代人都有他们不可替代的思想特点,每一代人都有他们不同的成长规律,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规律也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大部分都是“00”后,正处于由未成年向成年的过渡期,生理发育已接近成熟,但心理层面正处于未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建立,但思想还不够成熟,加之缺乏社会实践,其思想极易受外界影响。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世界格局日趋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和冲突并存,世界局势动荡起伏。借助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各种信息聚集,加速加剧扩散,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活动和思想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使学生思想及心理活动的差异性、独立性、多边性日益增强,主动性、同一性逐渐减弱。[3]

改革开放已四十年,并且不断深化,在此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重大历史性变迁,社会体制转型不断加剧,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思想和文化多元化,网络化带来的虚拟化、去权威化,科技化带来的高效率以及工具理性的过渡张扬,都深刻影响着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认同。此外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职业教育体制更加系统、健全,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当今就业渠道多元化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为他们成长道路带来机遇和可能的同时,也给他们增添了诸多焦虑感和失落感。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笔者多年学生工作经验,为了使德育路径设计更具指向性和针对性,将从学习、心理、思想三个方面对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进行梳理总结。

  1. 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的学习规律

  1. 学习态度逐渐端正,学习要求逐渐增强

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的学习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职业院校学生来源多样,且大都是在中学时学习成绩不理想才选择就读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进入职业院校后,因为校园生活方式和学习形式的转变,没有升学压力的束缚,此类问题往往会更加突出。但此时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高,可塑性较强,待其对校园环境和生活适应以后,伴随着相关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程度逐渐加深,加之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建立并明确,在此基础上学习态度逐渐端正,学习要求逐渐增强。

  1. 渴望成才,学习动机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职业院校学生希望自己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习得一技之长,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由于受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趋利性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加之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位缺乏责任意识,对国家、社会和集体的责任意识不够清楚,往往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社会的快节奏,个人的功利化,这使得他们在学习时,心态浮躁,不够专注。还有一部分学生忙于兼职或者参与其他活动,而忽略了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甚至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以致厌学甚至弃学。

  1. 学习压力加大,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性和实践性并存,基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对学生理论衔接实践的能力要求较高。职业院校学生看似课业负担不重,但是,想要取得一个满意的学习成绩还是不容易的。在学分制度下,有些学生成绩较差,面临挂科甚至重修的风险。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学生还要考虑学历提升,考取以后工作所需的各种职业技能类证书,学习压力由此倍增。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不遵守学习纪律,很多同学存在迟到、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不及时预习复习,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抄袭、考试临时抱佛脚、作弊等问题。

  1. 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的心理规律

  1. 心理发展趋于成熟,交往能力逐渐增强,情感强烈但不稳定

职业院校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他们心理发展由未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学生此时的情感体验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进一步深化,兴奋、困惑、忧虑、欣慰等情绪时常交织在一起,形成丰富、复杂、深刻的情感世界。”[4]然而,情感不够稳定,呈现两极性,在愉悦的心境之下,对生活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而在不悦的心境之下,则心情抑郁,易发脾气,缺乏情绪控制能力,加之学生缺乏社会交往经验,导致人际交往方面出现危机。在笔者实际工作中,走进学生的内心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抗挫能力有待提高,但总体上随着心理辅导教育的跟进,他们的心理状态逐渐趋于理性,情绪控制能力逐渐提升,交往能力逐渐增强。

  1. 意志品质明显增强,但存在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脱离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生活,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有所减少,开始逐渐独立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意志品质明显增强,他们逐渐具有合理规划自己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能力,他们能自觉、主动提出目标,并制定计划,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但存在个体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抗挫能力和应对困难能力普遍较弱,意志品质还需进一步锻炼和培养[5]。当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惰性缺乏勇气,表现出拖拉、懒散、逃避、半途而废等行为,甚至做事轻率、冲动,不计后果;也有很大一部学生可以深思熟虑后,果断的做出正确选择,即使遭遇失败和挫折也不气馁,勇于承担责任。

  1. 自我意识增强,人格初步形成

人格发展不是静态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人格发展逐渐在个体与自我、他人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形成,与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增强关系密切。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带有主观性的认识,具体是指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一种自我察觉和理解,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形式。自我认识是基础,是指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生理和心理活动的主动认知,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自我体验,主要表现为自尊心强烈、渴望得到关注、希望被人认可、向往与异性接触。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是个体自觉和可控的,这就是自我控制,它是自我意识中的意志成分,是自己对自己思想言语与自身行为的控制[6]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职业院校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人格初步形成。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可以明辨是非,不盲目服从权威,遇事渴望自我决定。第二,作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群体,他们深信自己是有用之人,有价值之人,渴望被认同被需要。第三,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都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甚至是他人的内心世界,甚至会有意识的从行为动机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来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言行。当然,学生此时的人格发展只是初步阶段还不稳定,既有主体性、宽容性、开放性、和谐性,也有依附性、狭隘性、封闭性、冲突性。自我认识不够全面,自我体验敏感波动,自我控制能力易受情绪影响,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1. 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的思想规律

  1. 思想与行为同一,一元与多元并存

在新时代背景下,当代职业院校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对于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新思潮和新观点会很快转化到自己的行为上,认识转化为实践的速度加快,思想与行为趋向同一。

当代职业院校学生主流思想认识是积极向上的,在对学生的谈心谈话中可以发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有一定了解,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充满信心,但无法有效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原理解决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运行体制转换的加剧,缺少社会经验的学生对腐败问题、道德缺失、金钱至上观念等不良社会风气,缺乏理性认识,感到迷茫和困惑,伴有从众心理,易受不良社会思潮和行为方式影响,导致部分学生思想认识上信仰缺失,价值取向多元化,理性追求上存在世俗化、功利化倾向。基于以上,对职业院校学生需要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阻断不良价值观念对他们的侵蚀。

  1. 充满探索和创新精神

职业院校学生群体,年轻富有朝气,对待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尤其是在技能实训等实践类课程中表现较为明显。此外当今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和内容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职业院校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在此背景之下,小部分学生开始主动思考自己未来所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谋求将自己的创新精神付诸实践。大部分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则不断孕育增强,个人思想中充满探索和创新精神逐渐成为当代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规律之一。

  1. 崇尚个人享受与承担社会责任趋于统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产丰富繁荣,国民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升,与此同时社会竞争压力也在增大,生活幸福感有所降低,为了缓解压力带来的冲击,享受主义思潮抬头。加之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当代职业院校学生缺乏理性的生活观念,崇尚个人享受。部分学生更是以个人享受为中心,出现信仰危机,缺乏社会责任感。就大部分学生而言能够做到崇尚个人享受与承担责任并重,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明显。在全民防疫的战斗中,学生们模范遵守当地疫情防控部门的要求,积极配合工作,并向父母长辈宣传防疫知识,有的学生还走向防疫一线,或为志愿者,或为医护人员,勇于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但长期来看,享受主义思潮易消磨人的意志,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的生活观和责任观教育,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

  1. 依据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7]在习总书记提到的这三个规律之中,“只有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才能把握教书育人规律;只有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才能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8]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正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中最为重视的部分,延伸至德育工作总体,依据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进行德育工作才能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德育工作更具时效性,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依据学生成长规律是做好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是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过程中客观的、本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联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是扎实做好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前提,是影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是否合理有效的关键因素。从学校德育的定义来讲,学校德育主要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教育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进行积极有效的认识和实践,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社会或阶层所具备的品德的教育方式和活动,也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进行与社会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活动[9]。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时,必须首先了解工作性质和学生的特质。而学生的成长规律正是学生最稳定、最关键的特质符号,因此依据学生成长规律是做好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1. 依据学生成长规律是做好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职业院校的德育对象主要是“三观”处在成熟关键期的青年学生,在时代的推波助澜下,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个性特点鲜明,我们不能单单只依据教科书来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想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在深度掌握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同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校园德育环境建设、学生党团建设、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究总结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学生成长规律,指导以后德育工作的开展。因此,能否依据学生成长规律决定着职业学院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制约着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效果。可以说依据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1. 依据学生成长规律是提升职业院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重要保障

从当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开展状况来看,存在一定的德育模式僵化、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过于追求功利性等问题,制约着职业院校学生道德品质的根本性提升。

要做好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必须依据学生成长规律,在掌握学生学习、心理、思想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对学生的成长规律深入分析、理解,是职业院校确定德育工作方法,谋划德育工作策略的基础。对学生成长规律掌握的越透彻,我们的德育工作思路就会更清晰,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当今世界,局势变化莫测,各种新思潮如雨后春笋,这也使得学生的成长轨迹发生新的改变,涌现新的问题。因此依据学生成长规律是提升职业院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重要保障。

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探究职业院校德育实施路径

(一)依据学习规律,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向学生传播思想、道德、政治、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形成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基本载体是德育教学。德育教学模式是否有效,是决定学校德育工作是否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要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可持续性,就要结合时代背景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探索创新德育教学模式,职业院校也不例外。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谋求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模式创新,需依据学生学习规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

首先,德育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生活。当代职业院校学生入学以后学习要求逐渐提高,学习态度逐渐端正,学生学习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希望能学到对自己以后发展所需的知识,并且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以后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让单纯的德育知识灌输,很难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需要教育者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充实德育内容。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德育内容,既要包含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主流价值观念,也要囊括其背后的指导性意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洞的说教,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这些知识在社会中可以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减少功利主义对学生学习带来的不良影响。

其次,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对实践性、自身参与度高的课程抱有较大兴趣。德育教学方法上单纯的填鸭式教学,不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回归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交流、互动的方法,如采用在教师的引导下演讲、辩论、问卷调查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批判的习惯和能力,助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理念。

再次,完善校园德育环境,重视隐性德育。“隐性德育是指教育者在宏观主导下,通过内隐的教育性因素、活动和载体,间接地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渗透的教育方式。其教育目的实现于日常生活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10]使受教育者在无形之中接受思想道德观念,并内化为个人道德理念,渐进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指导其言行。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规律,隐性德育可以规避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本质上的提升。完善的校园德育环境建设是对学生进行隐性德育的基础,需要从总体上去思考,第一,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协助教师提高个人魅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渊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第二,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将正确的思想品德和社会价值观念以及职业理念、企业文化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创造德育教学环境。第三,将德育融入到校园环境美化和制度建设中,让每一面墙会说话,让校规校纪中具有德育内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第四,以专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依托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研学,领悟企业文化,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升华。这样综合多个维度构建起完善的校园隐性德育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德育工作效果。最后,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目前职业院校大都采用德育课程成绩为主,日常德育考核评语为辅的德育评价模式。存在考核主体单一、考核内容不完善、考核机制僵化等问题。没有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把德育课程等同于一门专业课程,把德育考核看成普通考试,认为考试成绩合格即可,被动学习德育知识,学习动力不足,更谈不上提升个人道德品质了。为此需建立学校、教师、学生组织 、学生自我、实习企业等多元组成的德育评价体系,以德育课成绩、学生日常心理素质和行为表现、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表现,多角度、多方面、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升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激发其对德育知识的学习动力,增强德育工作效果。

  1. 依据学生心理规律,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素质,补足德育工作短板

当今时代背景下,随着升学、就业等社会压力的增大,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职业学院德育工作重要的一环,亟待加强。依据学生心理规律,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有助于补足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短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同时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要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走进学生内心,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发现心理问题及时干预,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锻造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

其次,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学生心理状况测评预警机制,并对心理预警的同学进行心理健康长期跟踪指导,虽然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没有顾及到心理未预警但潜藏心理问题的学生。这就需要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科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建立细致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严格按照体系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熟悉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制,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降到最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最后,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而是一系列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的课程组成,区别于普通的专业知识课程,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来进行教学。因此,职业院校要优化心理健康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专业人才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优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行业交流和培训深造的平台,从而建立强有力的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提升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1. 依据学生思想规律,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保障德育工作效果

不断完善和加强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最根本目标。因此应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以保障德育工作效果。

首先,要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学生分辨和抵御错误思想价值观念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1]依据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成长规律,补足学生理想信念之“钙”,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刻领悟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并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应对生活中的迷茫和困惑,进而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其次,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结合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成才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十分必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2]就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而言,要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就要将重点放在创新氛围和体制机制的构建上。以班级为主体,借助党团建设活动,宣传创新理念;以实训实习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锻造创新能力,营造校园创新氛围。同时,学校要建立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学生创新。

再次,发挥网络渠道的作用,扩展德育工作影响力,当代职业院校学生成长在网络时代下,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不可一日无网,德育需要占据网络阵地,时刻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进行熏陶。这就要求学校,第一要加强德育网站建设,建立富有全面性、广泛性、趣味性和教育时效性的德育网站,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且依托校园网打造学生网络德育体系和工作平台,使网络成为校园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第二要将网络和德育教学相结合,整合社会上和其他兄弟院校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及时传播给学生。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将理论性较强的德育知识具体化,使学生便于接受。同时善于利用微信、QQ、手机德育APP等方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德育工作,例如现在高校普遍使用的“易班”,就为扩大德育工作影响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易班上的各项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有效提升了学生道德内化水平。第三要加强校园网络监控和管理机制建设,提高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自觉杜绝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最后,在整体教学过程中,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多元文化对学生的冲击,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坚定不移的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社会正能量,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真正理解助人为乐、知恩图报、精忠报国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义。同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个德育工作,将其有机融入到学生所学的各门课程之中,并利用演讲、先进人物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心,在更深层上指导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言行举止。将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的人,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久发展的人。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在此背景下研究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成长过程中学习、心理、思想规律入手,探寻职业院校德育路径,无疑增加了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为以后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学生成长规律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推动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结合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规律探索德育路径,将来仍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刘晓利.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 张建.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153-154。

  4. 何绍芬、钱波.试论大学生成长规律及其遵循[J].普洱学院学报,2018,(5):108.

  5. 李术红.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3,(5):141-142

[6]谭德礼,江传月,刘苍劲等著.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8]李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个规律的”内在逻辑[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3):13-19.

[9]何建宁.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

[10]赵梦颖.论高职院校德育中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J],职教论坛,2014,(20):93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2]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0-30.

作者简介:

王升勋,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潍坊市,当前职务:淄博职业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当前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胡硕,男,回族,籍贯:山东省济宁市,当前职务:淄博职业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当前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 刘晓利:《高等职业院校隐性德育研究》,天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年,第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 张建:《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5期。

4] 何绍芬、钱波:《试论大学生成长规律及其遵循》,载《普洱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5] 李术红:《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及培养策略》,载《教育探索》,2013年第5期。

6] 谭德礼,江传月,刘苍劲等著:《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7]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8] 李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个规律的”内在逻辑》,载《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9] 何建宁:《大学生德育总结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6年,第4页。

10] 赵梦颖:《论高职院校德育中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载《职教论坛》,2014年第20期。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12]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载《人民日报》,201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