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教学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8
/ 2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教学反思

蔡建兴

广东省惠东县梁化中心小学

摘要:《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对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教学越发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如何采取有效途径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当代教育的重点课题。本文以小学高年级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析如何加强对高年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期促进小学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应用能力

前言:所谓数学应用能力,是指学生对数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纵观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意识,加之受到教学方法的局限,致使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始终无法得到提高,不但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鉴于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向,构建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数学课堂。

  1. 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1.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数学早已实现了向人文地理、自然科学中的渗透。与此同时,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及其广泛的运用,无论是天体物理研究,还是生物工程实验,都需要通过数学知识才能得以实现,鉴于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摆脱教材的束缚,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开阔眼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创新是社会持续进步的根本动力,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新成为使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金钥匙,并能在竞争中始终保持自身优势。通过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欲望,使学生能够摆脱固化的学习观念,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进而为数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

  1. 提升数学应用价值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更好的运用于生活。在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背景下,教师更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间的结合,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能够洞悉自然变化规律,构建起更加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

  1.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节

新课标提出“生活化”概念,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纵观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教师对于“生活化”的认知存在错误,采取过分激进的方式,一味寻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及课堂活跃度,忽略了对教学质量的保障,致使课堂纪律松散,学生的学习性质不高。与此同时,大多数教师缺乏对生活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味的借鉴成型的教学案例,未考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致使生活化的教学安排并未起到良好效果[2]

  1. 缺乏问题情境的创设

提问是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素质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已从填鸭式教育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转而寻求与学生的多元化互动,然而提问的方式与质量却未得到明显改善。例如,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只关注已知条件是否合理,并不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致使提问的方式千篇一律,学生久而久之便感到枯燥乏味了。与此同时,在问题情境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只是将一个问题跑出去,静静的等待学生回答,对于答错学生的评价也过于主观草率,很容易磋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

  1. 缺乏对信息化技术的融合运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大小小的多媒体设备被搬进课堂,促进了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在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诸如教师未掌握系统的信息知识,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流于形式,无法发挥网络教学的实际功能。再如部分教师未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照抄照搬网上现成的教学资料,致使课堂从过去的人为灌输转化为机械灌输,极大影响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1.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1. 将数学融入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素材,无论是一栋建筑,或是一片树叶,都可以作为学生研究的对象,小学设置数学课程的初衷,不单单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数学知识,更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学会采用数学的思维与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对此,教师应当加大对生活素材的探索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与魅力,进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以小学六年级下册《比例》一章的学习为例,该章主要讲述了比例尺的问题,由于内容上较为抽象,教师应对学生一步步进行引导。首先,教师可拿出一章地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询问学生:“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十分庞大的,那么大的地球,怎么会被装进这么小的一张纸里呢?”教师趁势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一条两厘米的线段,并再次询问:“大家想象以下,自己是站立在这张白纸上的小人儿,一厘米的线段瞬间就变得像一米一样长对吗?其实这个绘制地图的道理是一样的。”通过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初步萌生对比例尺的意识,再一点点的将理论知识渗透给学生。

与此同时,应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实践项目。例如,在本通过本节课学习后,让学生与家长合作,运用比例尺绘制家庭装饰图。或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地图上比例尺提供的信息,试着计算各中国各省市面积。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1.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如今,教师不再满足于问题质量的提升,要需要通过问题构建情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带入。至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同时,应充分考量学生基础、心理特征等因素,多设置“活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在解题的同时引发思考。教师应学会运用语言的艺术,确保问题的意境生动有趣,观点深刻,且紧紧环绕主题,给予学生更大的启发[3]

以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一课为例,该章讲述了三角形的特性、分类、内角和,使学生对三角形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教学之初,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几种多边形的运动过程,以运动会的形式呈现,增添了趣味性。教师询问:“运动会上,圆先生跑得最快,它获得了第一名;五变形先生获得了第二;三角形小姐却始终在原地摇晃,一步也没有走出去,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通过分析发现,随着多边形边数的增加,其形状越来越趋近于圆,而运动速度也不断加快,然而三角形作为边长最少的多边形,却“岿然不动”,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结合三脚架等实例进行说明,达到了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1. 搭建网络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学习应有计划性,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等存在巨大差异,对此,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搭建学习平台,积极收集教学资源,设计并实施不同的学习计划,为学生日常练习提供数据支持。例如,平台学习计划可从内容上划分为知识科普类、科技探索类等;从难度上可划分为“小菜一碟”、“极限挑战”等,由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类型,每日到平台打卡,也可以在留言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通过学习平台的建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规划与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数学的魅力无穷无尽,只有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才能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对此,教师应利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创设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数学的海洋里徜徉,并树立起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将数学运用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求更大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唐斌,聂湘玉.影响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20(02):47-53.

[2]李丽娟.联系生活 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J].名师在线,2020(01):26-27.

[3]王建斌.如何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J].甘肃教育,2020(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