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柯桥区浙光小学 浙江省绍兴市 312025
【内容摘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写什么,我所欲也,怎么写,亦我所欲也”,作文课上,我们怎么帮助孩子们找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怎么帮助孩子们下锅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兼得“鱼”和“熊掌”,是我们每一节习作教学课堂所必须深入思考问题的。活动性作文课,边玩边说,又玩又写,既解决“写什么”,又解决“怎么写”,可谓兼得了“鱼”和“熊掌”。
关键词:活动作文课;“写什么”;“怎么写”
我们常常苦恼,作文时学生愁眉苦脸、搜肠刮肚良久,却仍无米下锅,直苦叹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而等到咬破笔杆终于成就一文时,也只是复制别人的感受,克隆他人的思想,而凋零自己个性的思维之花。
我们常常奇怪,学生的生命体原本就在生活的源泉里浸泡着、荡漾着,无时无刻不在有意无意地“观察感受”着生活,可为什么他们的写作总是游离于他们的生活之外呢?
细想之,这“苦”与这“怪”向我们呈现的就是作文教学中“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写什么,我所欲也,怎么写,亦我所欲也”,作文课上,我们怎么帮助孩子们找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怎么帮助孩子们下锅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兼得“鱼”和“熊掌”,是我们每一节习作教学课堂所必须深入思考问题的。
去年4月低,笔者和语文团队成员赴遂昌参加了“丽台衢‘城乡齐飞’新课程习作教学研讨会”,观摩了一些优秀教师的作文教学课,聆听了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的作文教学精辟之论,关于活动性作文课,边玩边说,又玩又写,既解决“写什么”,又解决“怎么写”,兼得“鱼”和“熊掌”,感触颇深,得了些许个人的浅薄之悟,现拾取一些课堂点滴为例书之于笔端,以供同好讨论探究。
一、活动激情燃烧,为写作奠基——解决“写什么”
玩是孩子的天性,把活动搬进课堂,让孩子在自然状态中活动、体验、感受,无拘无束,忘记学习忘记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想是放松的,思维是活跃的,语言是流畅的,这样的课堂,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中就已经积淀了许多可以下锅的米,“写什么”的问题自然也解决了。
《让我们一起见证奇迹》,是衢州市柯城区新世纪学校廖丽平执教的把魔术搬进课堂的习作课。光看大屏幕上的课题,学生便已有一种未进课堂趣已浓之味。课始,廖老师先引孩子们看刘谦变魔术然后让学生来参与变魔术。如此一把魔术之火燃得学生活动参与热情噌噌噌往上窜。从孩子们翻来覆去检查魔术道具,到倒计时5秒敛声屏气等待魔术结果展示,再到疑云重重猜测魔术秘密,一环一环,无形之中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许多的写作材料,为他们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再看庆元县实验小学范宗妙老师执教的《一只柚子的启示》习作课。范老师把一只假柚子引进课堂,故弄玄虚地让学生说假柚、闻假柚、吃真柚,更夸张地是还让学生戴上眼罩闻假柚,也许是戴上了眼罩“一叶障目”,学生在闻假柚时竟丑态百出,这一下惹得台下学生哄堂大笑。而更玄乎的是课到最后,范老师竟告诉大家这是只假柚。“啊——”,一阵阵惊叹声,学生的心底里也积淀下了许多要说的话,当然也积淀了许多写作的材料。
二、激导多管齐下,为写作点金——解决“怎么写”
搬进课堂的活动主要就是为了写作服务,所以我们常常会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定会多讲一些观察的方法:什么观察要有顺序,要全面,要抓特征。可是学生总是不买账,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感而不深,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只是浏览了活动的表象,记住了活动的流水程序。如此情况,即便我们的课堂活动再如何轰轰烈烈,当要作文时,学生还是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感觉无从下手。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急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点燃学生的一双慧眼,如何扣醒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自己最想倾吐的感受,从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游戏其实是让孩子们获得一种感受,是一个经历快乐的过程。……如果活动时,不及时进行从玩到说,从说的写的训练,那么很可能会出现玩得高兴写得不愉快的情况,玩得热热闹闹,写得稀里糊涂”,特教师张化万老师如此说。所以,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导演搭台阶创情境,设机关买玄虚,环环相扣,缓急有致,激励孩子不说不快、非说不行;要做孙悟空,手拿点金石及时点拨、激发,点石成金、投石激浪,鼓励学生大胆说、自由说,无拘无束说、激情饱满说。,
“说说你是怎么检查道具的?”“啊,你看到了什么了?”“当老师扯下红布时,我从你们睁大的眼睛感受到了你们的惊喜,你们都在想什么呀?”《让我们一起见证奇迹》一课中,廖丽萍老师用魔术一样的魔力语言点拨、激励着孩子们的语言。 “想不想知道谜底呀?刚才老师在表演魔术时,你对哪一个过程印象最深,感受最深,觉得哪个过程最有趣,最新奇,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下来,写得最快最好的一个老师就把谜底告诉他”。一个不翼而飞的神秘硬币营造了一个神秘刺激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好奇心撩拨的如同点燃后迅速窜旺的火苗,廖老师利用了这一契机,卖了关子,在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在廖老师魔术之语的引导下,学生写就一篇优秀的体验文章已不在话下了。
三、评价不拘一格,为写作煽情——激励“乐于写”
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当学生成就了一篇文章后,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鼓励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灵气,敬畏和尊重学生的习作。
《让我们一起见证奇迹》一课中,当廖丽萍老师问学生“你是怎么检查道具——这块魔术用的红布”,一生说“我这样拔去拔去……”,一生说“这样撕去撕去……”。此时,廖老师拿着红布微笑着一边做动作一边说:“哦,他是说他刚才拿着这块布使劲地扯,想看看这块布有没有问题,是吧?”一声“哦”,一个“是吧”, 如此微笑中的嫁接式评价使刚才因说“拔去拔去”而满脸涨红的小男孩走出了窘境,同时也习得了可以用“拿着这块布使劲地扯呀扯”来表达刚才他是怎样检查红布的语言。
马克吐温曾说:“一句赞扬的话,可以使我愉快的生活三个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处处留意,时时入情,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赞扬他激励他,孩子的课堂参与激情肯定如同草原上升起的不落的太阳。
《劝戒烟》一课中,杭州的钟玲老师无论是她的手势语言、表情语言还是声音,都如阳光播洒在学生的心田,激励着孩子们在课堂中挥洒智慧。“这个孩子肯定很会学习。孩子你是看到了鲍尔斯信里的哪些内容让你想到了用亲情打动总统奥巴马的?”(钟老师赞许地看着孩子,惊讶地说)“听听,从称呼上你觉得哪个词她写得与众不同。……亲爱的爷爷(老师饱含深情地读),你把这种味道读出来,大家一定觉得更精彩”。钟玲老师执教的《劝戒烟》一文中,像这样让孩子暖心窝子的赞许比比皆是。因而整堂课,孩子们的心灵是释放的,参与是积极的。
把玩进行到底,“让学生在玩中经历体验,把原本陌生的、外在的似乎与己无关的言语材料、认识和知识变为自己可以感觉的、可以交流的东西,并慢慢将这些变成生命的一部分”①。这样在充满生命力的活动中,学生“写什么”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然后在此基础上,潜移默化中地指导学生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一部分的言语材料。如此的作文课堂孩子怎能不拍手称好?如此的作文课堂孩子怎能不受益匪浅?如此的作文课堂孩子还会为写什么而搜肠刮肚吗?如此的作文课堂孩子还会为怎么写而煞费苦心吗?
参考文献:
1、《我的语文人生》 张化万
2、语文教学通讯 2011.5C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