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摘要:为适应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需求,提高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对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文章提出“多层次、多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教学改革主要成果和实施方案进行阐述。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多层次;多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1+X体系)基本要求[1]而设立的大学本科必修的基础性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影响大、实践性强的课程。自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后,国内各种类型的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纷纷进行改革[2-4]。皖西学院(以下称我校)为适应新时期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多层次、多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并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教学成果和教改实施方案。
2层次化的人才培养定位
通过对国内各层次高校的教学实施方案进行调研,对我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问卷调查[5],从三个层次方面制定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及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即基础理论教学方面:教学过程中着重加强一些前沿的新概念、新技术介绍,拓宽学生知识面;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基本工具的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综合问题的程序解决能力三个层次进行培养;通过成立创新创业和竞赛教师指导委员会、成立计算机学生兴趣小组,定期组织知识讲座,组织学生每年积极申报各类大创项目,参加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互联网+”大赛和蓝桥杯等计算机基础类相关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多层次多模式教学改革方案
根据“拓宽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制定了基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为主体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计算思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并实施多种模式和多个层次的教学方案。具体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围绕计算思维为主线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针对基础理论教学,注重将计算思维融入到算法研究、算法设计、计算机工作原理等知识体系中;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强调计算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的思维和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实施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次”教学法:学校层和专业层面。学校层面上,针对全校新生开设《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将该课程整合优化为三个模块三种教学模式[5]:理论讲座模块、项目化技能实验模块、创新提高模块。如表1所示。通过讲座形式的理论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当前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拓宽知识面;通过项目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提高篇带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创办学生兴趣小组和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手段,发挥学生个性化特点和创新能力。从专业层面上,开设了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相结合,形成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归入专业课培养,采用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大纲,采用“理论教学+专业实验+综合课程设计+企业培训”的多模式的教学方式;其它理工科专业进行基础知识点教育+实验上机指导方式,其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均不同。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理论模块 | 基本技能模块 | 提高模块 | |
计算机发展与地位 计算机软硬件组成 计算机工作原理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 计算机网络基础 Internet基础 信息检索与获取 计算机病毒和网络安全 | 中英文录入 常用软件的安装和卸载 操作系统的使用 Word的应用 Excel的应用 PowerPoint的应用 Internet应用 计算机异常处理与维护 | 计算机新技术与应用 数码新产品应用技术 目前主流计算机配置及选购(调查) 信息时代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调查) 常用工具软件安装与使用 流行的操作系统安装和配置 数据库软件使用(选修) 多媒体软件使用(选修) |
表 1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各模块基本知识点
3.2改革实验模式,加强分层实验教学
针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根据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现状,整合实验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根据表中实验技能模块,组织教师制定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每个实验模块根据难易度不同分别制定了不同层次的项目,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各专业中的地位,将实验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上机指导、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针对计算机专业和编程能力强的专业实施了暑期C语言企业培训、蓝桥杯C语言竞赛培训,以便加强应用性和创新性。从实施情况看,学生兴趣大增,积极参与的学生数、获奖项目数和获奖等级逐年递增。
3.3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开展协作教学
将从事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资源进行整合,每位教师根据授课方向(如计算机软件方向、硬件方向和网络安全方向等)分别隶属于四个不同的教研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点进行整合,将其划分为四大板块:计算机系统与软件、计算机硬件系统与信息表示、计算机网络基础与INTERNET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与信息安全,四大模块被分配到对应的各个专业教研室进行研讨,制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包括教学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各专业教研室教师负责相应模块教学工作,从而协作完成该课程教学工作,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四个模块的教学兼顾到点和面的覆盖,每个模块以专题讲座类型上课,在讲解时适当增加当前新技术,拓展学生知识面,也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
4 结束语
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高校各专业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各学科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关键课程。文章从人才培养定位、理论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和师资安排等角度详细阐述了我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该方案的实施,满足了我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汤小芳.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J].科技风,2020(6):78-79.
[3] 陈兴梅,庄锁法.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5(2):92-93:
[4] 汪星一,钟智雄,肖琳.以学生为中心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6): 11-13.
[5] 陈家俊,符茂胜,刘正余等.模块化、项目化、多元化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138-141.
**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线上教改项目(2020zdxsjg376),皖西学院质量工程项目(wxxy2019106).
作者简介:陈家俊(1978-),女(汉),安徽六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粗糙集;符茂胜,男(汉),安徽六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信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