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 2318号杭州师范大学
摘要:钱梦龙老师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了问答和理答的教师语言艺术,促使课堂达到“广泛”“深入”“高效”的效果。
关键词:教师语言艺术;问答;理答;钱梦龙;《愚公移山》
教师的语言运用在课堂中尤为重要,生硬死板的语言会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寡然无味;而技巧高明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最终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而钱梦龙老师正是把握住了教师语言的关键,将其视为一种教师艺术,巧妙地运用问答和理答的技巧促使课堂达到“广泛”“深入”“高效”的效果。
问答艺术
覆盖面广的设问
教师的提问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不够合理、科学的提问容易使学生思维闭塞,同时还会使课堂教学不能达到最理想的水平。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需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问题本身的覆盖面也要广泛,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而不是提供一个狭小的范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触摸思维的趣问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根据学生好奇探知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最终爱上学习。
钱老师就准确地抓住了学生心理,巧妙地驾驭了问答语言,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引导思路的追问
渐进式的提问,不仅有利于推动课堂学习,而且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良好方式。中国的孔子就强调教育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教育思想也极其重视对于学生的启发式的教学。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启发性,要像催化剂一样,给学生的思维带来化学反应,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答案。
钱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拓展。钱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课堂和学生,让问题达到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到”的高度,避免问题过浅或过深。他也不会一股脑给孩子灌输方法和知识,而是让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过一步一步的追问让学生能够轻松地跟上教师授课的步伐。
贴近时代的巧问
新教材修改越来越注重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教师应该牢牢抓住此趋势,在课堂提问中应该体现教材的新变化,契合时代的新语境。课堂问题,要以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紧扣时代的脉搏。课文、生活、时代这三者应该紧密结合,不能各自脱离。
在钱老师的课堂中,生活气息和时代性就特别浓郁。“你们想,一个笨的人能这样考虑问题吗?恐怕不可能。那为什么智叟说他笨呢?我想先给你们讲个事。我们上海有一位公共汽车售票员,对待乘客非常热心,是个学雷锋的标兵,《文汇报》上登过他的照片。很多人都写信表扬他,说他服务好。但也有些小青年说这个服务员“戆头戆脑”,这是我们上海方言,就是傻里傻气。这是什么道理?”,钱老师在询问愚公是否愚笨时,先搬出了本地的一位公共汽车售票员的故事还结合了学生熟悉的雷锋事迹加以举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事迹并不是远离自己的生活的,而是就在身边。
理答艺术
适宜时间的等候
理答是教师反馈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处理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有大量的教师都忽视了理答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思考时间没有加以控制,存在问题难易程度与等待时间不匹配的状况。这样不科学的理答时间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与深入思考的积极性,大大削弱了课堂的高效性。因此,教师应当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定待答时间。
方式多样的评价
彼得罗夫斯基认为,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言语的丰富性和动人的表现力。教师对于学生的理答应该丰富多样,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具体地评价,还可以适当增加肢体语言,而不应该笼统地评价。尤其是“好”“不错”“你真棒”这些泛泛而谈的评价应该减少使用。这些平淡随意的评价难以反馈学生解答的真实情况,自己的解答究竟好在哪里亦或者是哪里还需要改正从这些字词中都无法得到体现。因此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加以修正进步,教师应该摒弃这些简单的评价。除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还可以询问其他同学的意见,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一个中肯实用的评价,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增加课堂互动,增强课堂人文氛围。
反思性强的总结
学生毕竟处于一个学习阶段,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认知水平有限,难以通过自身的学习有一个通透的理解,往往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但是,在课堂中有不少教师都抱着着“答过就好”的态度,学生的解答在课堂中被教师匆匆掠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在此发生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大力提高总结学生的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回答问题后的总结与反思。教师的总结应该凸显教师语言的技巧和艺术水平,能过通过此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并归纳课堂的教学内容。
钱老师就拥有良好的总结能力,在他的课堂中可以分为两种总结,一是关于课文的总结,而是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总结。“
乖老头自以为聪明,无所作为。我们要学习愚公的精神;或者呢,就学习那个京城氏的孩子,跳往助之,高高兴兴地去为四化出力。”钱老师就在学生大小聪明比较之后,就为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明确地告诉愚公“大智若愚”不是一种笨的做法,而是应该值得肯定的,完美地在总结中传达了教学内容。
“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刚才我说过,无论说愚公笨还是不笨,都要根据文章。现在让我们把前前后后有关愚公的一些句子分析分析,再下结论,怎么样?”钱老师的这两处回答,一是要求学生细读文本,要把差不多的词句来会比较,体会文本含义;还要求学生要根据文本解答,而不是凭空想象。这些及时性的总结,既根据了学生回答的特点,又很好地教导了学生应该怎么做,从教师的理答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钱老师没有让学生的回答流于形式,真正让课堂做到了“教与学”的同步发展,“问与答”的完美结合。
问题意识
因为只能观摩到文本的课堂实录,所以对钱老师叫答的对象的同学十分模糊。不清楚钱老师到底是在两堂课中重复地请几位同学回答,还是有关照到所有同学。在我看来,课堂除了“广泛”“深入”“高效”之外还应该注意课堂的“坡度”,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能让边缘生回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也能让优等生去解答较难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