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海市哲商小学
拓展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环,它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可以出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它的灵动性体现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过程中的学习反馈情况,及时改变教学前的预设,选择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拓展。
一、课前拓展,先声夺人。
在导入新课时拓展,先声夺人。一堂课的教学导入环节如心理学的首轮效应对教学非常重要,或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让人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或如诗入画,春风拂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很快便能入情入境。我们根据古诗词的内容、体裁、诗人词人等情况进行游戏、音乐、故事等方法导入,在揭题时提供多元信息,增加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游戏引入,快乐中有效拓展
游戏以它丰富多采的内容,生动活泼、有趣的组织形式,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六下的词《浣溪沙》时,课前设计“你猜我猜大家猜”的小游戏,让学生看画面猜词,听音乐猜词,出示文字题猜词,拓展了《忆江南》、《渔歌子》、《清平乐 •村居》、《长相思》四首词,从而让学生复习了词的有关知识:(1)复习了词牌名。(2)词最早是配乐演唱的,其实就是古时候的歌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感。(3)词的句子参差错落,长短不齐,被称为长短句。(4)长一点的词分为上下阙,短小的也不分,如 《忆江南》、《渔歌子》。这样的课前拓展先声夺人,扣人心弦,在与学生快乐游戏中,轻松地复习了词的诸多知识,真可谓一举数得。小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用游戏项目来配合教学,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音乐引入,轻松中有效拓展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课间往往会做运动量较大的活动,上课后,便一时很难从课间的兴奋状态转入安静中来。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能快速地转移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呢?课前引入音乐,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教学人教版一下的古诗《春晓》时,课前就播放黎英海的这首为学生所熟悉的歌曲《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当悠扬的旋律响起来,热热闹闹的教室,声音嘈杂的教室,转而也响起了学生的不由自主的吟唱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很快地进入古诗的学习之中。又比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课前播放音乐《送别》,有助于把学生带入离别的情境中。诗词与音乐本是一家,让音乐的小河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流淌,不但给枯燥的课堂注入了新鲜活力,还能帮助孩子理解古诗词的情感,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老师们也不再为怎样有效组织教学而头疼了。
二、课始拓展,引人入胜
正如一篇文章要有精彩的开头,一次演讲要有好的导语,一幕戏剧要有一出诱人的引子一样,课的开始也要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1.拓展美丽图片,吸引学生眼球
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片总能让人眼前一亮。教学《草》中,课始就出示大草原的四张图片,孩子一下子就被大草原那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所吸引;教学《渔歌子》时,课始让学生欣赏图片:胡令能的乡野趣钓《小儿垂钓》、柳宗元描绘的乡野独钓《江雪》。教《绝句》时,边出示杜甫草堂图,边讲解2003年前,唐代大诗人杜甫为躲避战乱流亡到成都,他在郊外的一条小溪边建了草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草堂周围景色的诗。《赠刘景文》古诗的教学中,课始,出示秋天的美丽风景图,让孩子们说说他们眼中的秋天,从而导入古诗的教学。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课始让孩子们欣赏西湖美景,同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2.拓展人物信息, 激发学生情感
我们小学阶段编入教材的大多是著名的诗人(词人)的作品,我们在教学古诗词中可以拓展人物信息。教学《咏鹅》时,引领学生了解骆宾王作诗的岁数及生平,了解骆宾王7岁就能作诗,激起学生对诗人的敬佩之情,也激起了学生学诗的强烈兴趣,可谓一举多得。教《回乡偶书》中,引入诗人10多岁离家,86岁才回家的资料,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少小离家老大回”这句诗,对于理解诗人写诗时的那一份情感也有所帮助。教学《山行》教学中杜牧资料的介绍、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杜甫资料的介绍。《长相思》一词教学中纳兰性德随康熙帝去山海关外祭祖路途遥远资料的穿插,都能让学生增加知识积累,又能唤起学生阅读的期待。
3.拓展不同题材,引导学生发现
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拓展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题目同是《村居》,但前者为词,后者为诗,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在对比阅读中自主发现了词与诗的两个不同点。发现一:有的词中间可以有空行,可以分为上阕和下阕,读时中间要注意停顿。发现二:格律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又叫长短句。王老师这一不同题材作品的拓展,使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对比阅读,格律诗与词的不同点也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中得以发现。
三、课中拓展,推波助澜。
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补充相关的拓展资源,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因为拓展资源呈现给学生的是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学生在阅读这些拓展材料时,不同角度的信息会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古诗词的理解也因此更准确、更深入。
1.在平淡时拓展,提升朗读水平
古诗词是可歌可泣的,可吟可唱的,不同意味的诗词要用不同的音调来诠释根植于文字间的意境。可是想让学生一下子就入情入境地读,很难。当学生把古诗词读成平淡无味的白话时,当学生读得毫无雅致意趣时,我们就可以拓展音频,让学生模仿专家诵读的语速、语调、停顿、重音、平仄等。要知道,学生是天生的模仿专家,因此,这样的拓展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自然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2)在重点处拓展,引发学生重视
古诗中的字存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变义、通假字、同音字、多音字等现象,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成为了教学中要解决的重点。《望庐山瀑布》中课题的“庐”与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炉” 字音一样,字形相似。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学生容易出错处,出示“庐”甲骨文演变。理解庐和住的的地方有关,香炉的炉和火有关。再进行同音字选词填空的练习,解决了区别同音字的重点,这样教学后,学生的出错率将会大大降低。为理解“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川”,郭老师拓展很多词语:海纳百川、川流不息、山川秀美等,又拓展很多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等等,由个别带出系统,进行了有效地拓展,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古诗词中很多地方“川”就是河流的意思。《渔歌子》一词中,出现的“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种事物,学生可能比较陌生,老师拓展相关图片让学生认识,使学生形象地进行感知。《望天门山》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含义,拓展了断这个字的象形字,老师问:这把劈开楚江的利斧是什么?楚江是怎样冲断天门山的?又拓展了楚江水的图片,听楚江水的声音,很好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余彩玲老师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水光潋滟晴方好”,拓展了水波闪动画面,问学生像“ 水光潋滟”这样表现水波闪动的词语你还能说吗?并且拓展了字典中“方”的解释和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感受到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
教学《清平乐·村居》中对多音字“剥”的关注,教学《浣溪沙》中对多音字“白发”的“发”的关注,拓展诗句理解“少”在词中的意思,教学《山行》中拓展图片让学生理解石径斜,教学《望天门山》中拓展有关:“碧”字的诗句,都很好地抓住了古诗词的重点来进行教学。
3.难点处拓展,降低学习难度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使学生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
《望庐山瀑布》中李白夸张手法的运用以及丰富的想象,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郭君英老师进行了有效的拓展。
《渔歌子》中《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的拓展有助于学生理解词人那一份寄情山水的情怀。
《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比较难理解,两岸的青山是静静的,怎么会“相对出”呢?郭老师拓展了视频,学生就能感受到乘坐船上,两岸的青山迎面扑来,就像热情的主人欢迎李白的到来。
《送元二使安西》中为何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呢?叶健老师拓展了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及路途上的环境图片,路途的遥远,旅途的劳累,那份伤感,那份不舍,很好地把学生带入了意境。
对于引领孩子们理解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窗含”,老师拓展了一幅图片,图片上是透过一扇窗看到的景象,这样的处理,非常巧妙!
罗海卫老师引领孩子们理解《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拓展了“二月花”(山茶花、映山红、杏花、茶花、桃花)的图片、霜叶的图片,还拓展了一段描写霜叶的句段:“满山的枫叶就如团团燃烧的火焰,远远望去,又像一幅奇大无比的红绸铺展在大地上,整个山林顿时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这样的拓展,让孩子们理解得更到位了!
读诗即读人,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适时拓展当时的写作背景,学生就从中读到了一个随遇而安、坦然面对、宠辱不惊、乐观豁达的苏轼,这样有效的拓展,帮助在解疑的过程中推波助澜,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词的内容及词人所抒发的情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平乐·村居》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 一句较难理解,老师适时拓展了翁媪之间对话的内容,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 ,你看咱们的生活多好呀!有了这三个儿子,咱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是呀,还是你这个当爹的教育的好呀! ”“ 老伴,你看咱们的小儿子多可爱呀,一点烦恼也没有,真让人羡慕!还有那两个大儿子,多勤劳呀!” “ 那还不是你给我生的好儿子,还要感谢你喽!老婆子,你看咱家的豆田长得多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老头子,咱家的鸡长得也很肥,今晚我杀一只鸡给你补补身子。”……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乐开了怀!这一拓展,设计得特别好,学生就理解了翁媪相媚好的含义,他们互相逗趣、说笑,老两口恩恩爱爱、亲密无间、幸福美满、甜蜜和谐。这样的拓展,突破了教学难点,使词的教学变深为浅,化难为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发”。 其实诗人( 词人)往往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感而发,挥毫泼墨,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绝唱。我们品读一首诗或一首词,其实是在品读诗人( 词人)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向往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对此,学生存在许多困惑。王艳老师适时拓展了辛弃疾的写词背景,补充了他的生平经历,在充分了解了词人的写作背景之后,突破“瓶颈”就显得易如反掌了。
4.在情浓时拓展,升华学生情感
我国的古典诗词是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来的,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据史料记载,早在《诗经》时代,音乐与文学就已经结缘了,因为它们同样都是表达感情的工具,两者结合,既具备了艺术上的美感,也更表达人们最初的原始情感。虽然,我们无法追寻古诗词最初的唱法,但许多诗词都赋予了它新的唱法。在学生理解了诗词的内容后,我们让学生来唱一唱,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比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拓展了美女西施的资料和西湖四季的美景以及西湖十景美丽风光,孩子们正对西湖的美景赞叹不已时,余老师又拓展了古诗新唱,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四、课尾拓展 ,锦上添花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提倡“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一堂课结束,学生又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进行新的探究。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课尾,我们可以通过文本——“一枝红杏”拓展开来,让学生去感受那古文化的“满园春色”,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1.延伸古诗的根源
在小学阶段,编者考虑小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易于学生接受的浅显的古诗。例如《草》 ,编者只选取了《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老师在教学《草》时,结尾处进行了这样的拓展:这首诗原来的题目叫《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上京赶考时所作的诗,当时有规定,只要是命题的诗,前面就要加上“赋得”两个字。之后学习了后四句,并告诉学生这首诗不仅歌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是在借野草诉说自己要奋发图强的志向。后四句诗人借原野上的草描述了友人离别的场景与依依惜别之情。这样的拓展既体现文本的深层价值,推进了学生的情感,又起到了超越文本,升华主题的作用。
2.延伸同诗人作品
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心境,看到的风景也不尽相同。同理,诗人(词人)在不同时段的遭遇不一,心境不一,自然“风景”也不一,把他们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摘取出来进行对比学习,对于理解整首诗,理解诗人,甚至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在教学完一首古诗词后,可布置学生读该诗人(词人)的其它诗作为作业,这样做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诗人(词人) 写作风格的把握。
3.延伸同题材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如:同是写雨,苏轼笔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雨是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杜甫笔下《春夜喜雨》中的雨是一场悄然而至的及时雨,张志和笔下的《渔歌子》描写的是斜风细雨,杜牧笔下的《清明》里的雨绵绵不绝,令行人“欲断魂”…… 即使同一景物,但不同的诗人(词人)、不同的写作背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所表达的方法,抒发的情怀都不尽相同。我们教学一首诗,带出同题材的一串诗,这样既能丰富课程内容,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又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同主题作品
4.延伸同主题的作品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如吕岩的《牧童》、杨万里的《舟过安仁》、袁枚的《所见》、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虽然向我们展现的儿童性情各不相同,但都能从古诗中感受到古时儿童童年生活的绚烂与快乐,从字里行间能触摸到诗人对儿童的深深喜爱之情。又如李白的 《送孟浩然之广陵 》和《赠汪伦》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等同属于送别题材的古诗,诗中送别的人物不同,送别的方式不同: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但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却相似:有着对友人的依依惜别,有着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他们都是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将同一主题的多首诗进行有效组合,注重其内在联系,相辅相成,主次适当,就能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