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改进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4
/ 2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改进策略研究

焦一娟

惠州学院  516007

摘要:进入新时代,第二课堂成为了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高校第二课堂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必须关注大学生主题需求,变革引导方式,丰富教育内容,符合学生所需,着力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第二课堂;参与度;影响机理;思想政治教育


2019年3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如何才能有效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学实践呢?个人认为,创建第二课堂,各种教育自由的有效整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1.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第二课堂参与度的内在影响机理

  1. 正确的价值观与第二课堂相互促进

在多元化背景的影响和冲击下,大学生受到不同文化和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意义重大,也是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思政课第二课堂,强调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期促进思政教育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促使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正确价值观所倡导的行为,最终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的有机融合,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大学生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动机引导

新时代的大学生具备新的时代特征,他们的思维不在局限于教师传统的讲授真理,他们更喜欢新颖的知识和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动机是大学生参与思政第二课堂的关键因素。在以第一课堂为依托的基础上开展 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对第一课堂讲授理论任务重、时间紧的不足进行弥补,还能再第二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课堂主要是以实践活动展开,第二课堂能有效对学生喜欢的热点问题进行有效调查研究,教师以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把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对实际生活的思考。第二课堂的实践环节能有效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引发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这种实践教学环节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能快速接受新知识,促使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在遇到实际难题时能积极探索,无形中就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增加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兴趣。

二、优化改进策略

(一)提升大学生主体需求的关注度

近年来,高校思政教师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前提变成了赋予大学生主体角色地位。实际上,赋予新时代大学生角色定位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防止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控制,这更加彰显思政教育情怀的体现,促进思政教育向人的本身有效回归,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好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也有利于其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更好地承担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有效进行自我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仅与老一辈人存在巨大差异,甚至与九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群体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群体特征的差异化背景下,如何变革教学模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任然是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但在向学生宣传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由知性教育向情感认同的转变,不可能由单一的课堂理论宣讲实现,需要开展思政第二课堂协同引导。大学生通过大思政第二课堂的实践体验,将新媒体平台上获得的互联网话语理论与实际生活现实进行对比,能获得更真实和直观的体验,更好地感悟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意义[1]。因此,思政第二课堂急需展开的工作在于思考新时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还有他们对正当利益的诉求。除此之外,要有效引导其妥善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因为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基于大学生对于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利益合理处理。但是,思政第二课堂的开展对于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上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高校思政教师与相关思政工作者充分意识到新时代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以思政第二课堂引导其健康发展,却没有将第二课堂的丰富内涵深入探索,将课堂实践当做任务停留于教学表面,未深入了解此课堂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在实践中没有结合大学生的实践需要和兴趣点,导致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把课堂实践当做一种任务应对,消解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兴趣。由此,在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的需求、贴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角色特点进行引导,不能把大学生作为单纯的实践客体或被动接受对象对待

[2]。从教师的单一论述、教材的线性要求到通过思政第二课堂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实践、自身理论与现实实际的对话,思政第二课堂更加注重对新时代大学生需要的关注,弱化教师陈述,增强学生叙事与体验,减少了传统的讲授——被动接受教育模式带来的困境,有效解决高校思政教育与新时代大学生之间的代沟。

(二)变革思政教育引导方式

高校思政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在对思政教育相关的价值观或观点进行阐述时,需要对这些价值观的内在机理进行充分理解,达到理论形式与内容有机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师或思政工作者需要高度注意事实与价值观的关系,在将思政原理向价值观转变的过程中将二者当做知性理论,在对现实事实进行陈述的过程中直接推演出价值观,不能让思政教师与思政工作者自我价值观的阐述牵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将思政理论事实转变为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逻辑论证与事实论证,事实论证以获得受大学生的感性认同,逻辑论证以获得受大学生的理性认同[3]。以此同时,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思政原理的质疑或者是不合理的价值观点,不能采取强制手段和命令主义态度,思政教师或思政工作者要采用有效合理的方式回应。除此之外,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对于思政教育传授的理论没有亲身体验过,所以教师的理论灌输很难与学生达成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综上所述,思政第二课堂应当变革引导方式,引导受大学生在现实实践中体会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时代价值,在课堂实践中逐步形成价值共识,助推思政教育理念更好地“入脑入心”。

(三)教育内容融入历史史实

思政第二课堂的开展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极大的差别,新时期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价值观,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它会腐蚀大学生对本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知,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在思政第二课堂开辟中,需要认识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思政教师或思政工作者应构建正确的历史观,在课堂实践中加强对历史尤其是红色革命历史的挖掘,引导大学生对这些历史进行感知和体验。例如引导大学生在为烈士敬献花圈等富有仪式感的活动,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于历史感的把握,以更好地思考未来、反思现实,从而展现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应有意蕴和情怀。除此之外,还要传播好中国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向新时代大学生讲好我国艰苦奋斗到繁荣富强的故事,让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了解真实、立体的中国。

进入新时代,物联网与大数据的发展对大学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却也让思政教育面临诸多难题。信息传播渠道扩宽、速度加快将传统的信息传播带来的障碍大幅度缩小,多元的社会观点与价值不断打破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甚至会导致大学生跨越从传统社会延续下来的意识形态屏障,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科学技术的双面性成为了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术口诛笔伐的对象,思政工作者应该看到科技带给历史观的冲击,也要看到其对于大学生传承历史的契机。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引导大学生在历史实践中审视人类自身、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思政第二课堂的实践中深刻感悟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带给灵魂的洗礼,以我国优秀历史为课堂载体,发挥思政第二课堂的价值,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三、结语

加强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育人体系建设,既符合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客观要求,也为高校实现实践育人科学化、制度化和常态化机制建设打造了坚实基础。第二课堂是高校创新思想政教育模式的重要平台,将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与思政第二课堂相互补充和融合,才能彰显高校教书育人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目标,对于塑造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培养爱国情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构建的基本内容与模式选择分析[J].农家参谋,2020(05):251.

[2]李楠. 第二课堂:高校思政实践教育创新路径[N]. 山西日报,2019-05-27(010).

[3]李发武.高校第二课堂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