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区域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郭梨花

吉安市吉安县保育院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要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近年来,我园积极探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进行了区域教学的新尝试。区域教学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人为的设定一定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而得到全面的发展。这种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格局,让幼儿在自由、宽松、内容丰富的活动中主动的发展。

一、活动区目标的制定

任何教育的实施,都应该是目标在前,活动在后。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计划,分月、分周拟订区域活动目标。在制定活动区目标时,要注意做到:

1、制定的目标要适度。目标过高会使幼儿失去信心,目标过低会压抑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如在制定“建构区”目标时,中、小班的幼儿对活动结果比较感兴趣,追求的是:我搭的像座小房子、你搭的像架小飞机等等,而大班对所建构物体的色彩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制定目标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目标,并且目标要明确。

2、制定的目标要具体。目标的确定不一定要太精确,活动效果也并非要求立竿见影的实现,但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具体。例如“语言区”的活动目标,制定为培养幼儿的美感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幼儿正确理解什么才是美的,并能完美的设计、准确的表达。要注意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即注重幼儿主体的活动体验及在活动中做出的努力,不必过分关注幼儿学到了什么知识,重在对幼儿身心整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活动区自主环境的创设

《纲要》指出: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自主的区域活动环境,能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氛围,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学习的机会,能萌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满足幼儿需要,因此为幼儿创设自主的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在环境上我们可采用师生共同商议的形式,按游戏需要摆放场地,使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其次,可将游戏中的一些材料分散或综合开放地摆放,如:“娃娃家”游戏,除了固定的床、桌子外,其余碗勺、食品等,有的放在商店中作为商品,有的放在“材料库”中作为选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玩具,积极投入创设,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和材料选择的自主性。再者,我们要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创设游戏的主题,自定游戏场地,如:当幼儿在建构区搭出美丽的恐龙园后,到美工区与同伴商量合作捏出许多娃娃当作参观的游人。我们对此应给予支持、鼓励,因为这个主题的产生就是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创造出来的新的游戏,能促进孩子间更多的交往,合作。这种自主的游戏环境,没有教师统一要求,没有完成作品的统一标准,没有作品的优劣评比,让幼儿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活动区过程的组织指导

《纲要》中特别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同时又十分强调教师指导作用的重要性,由于幼儿年龄小,能力差,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他们的自主也是不完善的,动态的,作为环境的核心成人——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作用非常大,因此游戏中既要保护幼儿的主体地位,又不能排斥游戏的有效指导,教师在与幼儿游戏中,应注意以自身的双重角色身份,使游戏既“愉快”而且“有益”,让孩子得到主体性体验。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那么老师应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组织指导呢?

1、建立活动区规则

为了使各区域活动能顺利开展,教师应逐步帮幼儿建立一定的规则,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能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和责任感。让孩子学会自律,我们让每个孩子持一个身份牌,各活动区都制定了不同的规则和规定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我们通过“比一比谁收得快”等竞赛形式,教幼儿学会自己收拾整理玩具材料并摆放整齐。身份牌的作用很大,我们看每个活动区里孩子们插的身份牌就能一目了然记录观察,孩子们能根据身份牌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在活动中,使幼儿懂得与同伴相互谦让、相互合作,并能学会正确处理活动中的纠纷等等。有了这些规则的制约,孩子们间的交往变的更加宽容、和谐、友好,听到的是商讨的话语,看到的是合作互助的喜人情景,教师再也无需为解决矛盾而费神了。

2、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以平等的姿态参与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要在了解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平等的姿态参与活动,以角色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动脑筋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什么时候是活动的组织指导者,什么时候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应做到事先观察。观察是指导的前提,观察在前,指导在后,教师的观察是一门艺术,既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全面,要有盯住不放的深入,还要有捕捉细微信息的敏锐,能抓住活动中的偶发事件,以自己的热情、机智感染教育幼儿。教师要及时抓住具有普通教育意义的偶发事件,调整幼儿的方式,促进全体幼儿在实践中获得发展。如在中班纸工区,有位幼儿创造性的将做成的纸裙穿在身上,做着有趣的时装表演。旁边几个区域的孩子也被吸引,我们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倡议:“我们来开一个娃娃时装表演会好吗?”老师的号召一呼百应,正面、反面、转身、造型,有的还模仿几个由电视里看到的时装模特表演的有趣动作,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表演过程中,下面的小评委们及时指出:XX的领子没翻好,XX的裙子有点长……使幼儿既得到了仪表美的教育,又增添了对纸工的兴趣及创造的乐趣。这一内容尽管是出乎教师意料的,但却是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关键在于我们及时的利用与捕捉到教育的机会,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适时的参与,与幼儿在活动中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但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局限,他们在活动中所反映的能力、水平,必须要有老师的点拨才能提高。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幼儿需要帮助时,教给幼儿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当发现角区活动不能完全满足幼儿需求时,就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使我们玩的既高兴又有意义呢?以便激发幼儿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在指导的过程中,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指导语简洁明确,多用商量的口吻,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知识技能、常规交往、创造性和坚持性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才能有效的、循序渐进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3、依据区域活动记录表进行指导

为及时了解幼儿参与各区域的活动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进行活动前先填写区域活动记录表,在参加的区角里相应做好标记,教师根据记录了解幼儿各个区域的参与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保证各区域向每个孩子开放,以便在活动区大环境的宏观调控上占有自主性。教师通过一周的记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美工区、表演区几乎全是女孩儿的天下;平时不善言语,性格较内向的孩子只喜欢在美工区这种动手操作区域里活动……这时,区角活动记录表犹如孩子的晴雨表,及时地展示在了教师的面前,它为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个性特点提供了依据。同时,它又是教师的“小助手”,教师根据记录及时查找原因,补充、提供适宜的材料,并进行积极诱导,因材施教,让男女幼儿都尽量弥补各自的不足,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四、活动后的评价

活动后开展的评价也是教师对活动的一种间接指导,它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下一次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肯定孩子们的创作,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的活动,还要多鼓励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如我经常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把自己做的事情告诉大家,使评价活动成为互相启发和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

 另外,教师有针对性的评价,有利于深化活动内容,并为下一次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指导和活动后的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促进幼儿活动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实践,我们深深感到,要组织和指导好区域活动,教师必须多观察,多了解孩子们的活动情况,不断开拓活动空间,鼓励孩子们自由探索,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合作、和谐的活动氛围,让孩子们在活动区中得到发展。

作者简介:郭梨花(1984年5月--)女,汉族,吉安县,小教一级,全国二级心理咨询师。本科, ,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