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龙县龙广镇第三中学 552403
摘要:国画是一种“写意画”,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之境。在初中国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创作、交流,深化学生对国画“形神兼备”“虚实相生”等特质的认知。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画的创作思维、表现手法以及传统的哲学、美学精神。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最为重要特征就是“写意”,也就是将画师心中道德、情感、理想寓于物象之中,比如梅兰竹菊。尽管国画也描摹客观、自然,但其根本宗旨在表达内心。中国画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之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最合适概括。在初中国画教学中,要积极开掘学生审美心理,引导学生以景抒情、以象表意。国画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引导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西洋画重写实,而中国画重写意。所谓“意在笔先”“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虚实相生”,说到底就是追求“心物相通”之境。初中生刚接触国画,对之还不太了解。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国画,尤其是欣赏大师名画,在欣赏中开启学生意象思维。
教师可为学生讲解书画家故事,激发学生欣赏兴趣。比如“金陵八家”“扬州八怪”,比如“吴门四家” “明末四僧”等等。通过故事,一方面激发学生创作中国画兴趣,为学生普及中国画常识、理论等;另一方面,借助人物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大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磨砺的结果。为了认识国画,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名家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比如:介绍中国画“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时,我借助新媒体,引导学生从材料、技法、画面等方面对比中国画与西方油画区别。通过展示《江干雪霁图卷》(唐·王维)、《潇湘竹石图》(北宋·苏轼)、《二羊图》(元·赵孟頫)、《竹石图》(清·郑燮)、《不倒翁》(齐白石)等,让学生认识到历史长河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画艺术特质。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从专业的视角来进行解读、解说,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线墨的精妙运用,感受到国画的灵动意蕴。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国画学习兴趣,让学生习得中国画的技法。学生认识到中国画的意象建构就是以毛笔为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主要载体的虚实相生、书印结合的意象造型。蕴含“情”“理”“性”是中国画意象造型的表现法则,彰显了中国画“意”为核心的特质。
学生总是习惯于用“像”来评价美术作品。国画欣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那种“不似之似”的艺术面貌、风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国画中的“观物取象”“以象表意”,就是让外在、感性的“象”与内在、抽象的“意”相融合,形成写意的独特与伟大。
二、引导创作,深化学习体验
由于受西方绘画技法影响,初中美术已将素描、色彩等作为教学主旋律,却淡化了国画技法,这不能不说是美术教学的悲哀。中国画蕴含着中国美学、哲学与文化精神,应当予以传承。美术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更应引导创作。只有通过创作,才能深化学生认知、感受与体验。
对初中生来说,要夯实学生国画创作基本功,强化笔墨技法学习。比如笔法,包括平、圆、重、留、变等,墨法,包括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等。在创作中,让学生感悟书画六法之精髓(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要引导学生以笔作形,以墨写意,从而让笔与墨巧妙配合,创造出富有灵气、意蕴的作品。古人云“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就是强调写意国画不仅要做到形似,更重要的是做到勾线、用墨、写意的娴熟运用和融会贯通。“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语)。要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中国画的“线造型”,既要学练大师“点线面”,以临摹为基础,又要引导学生超越外在,专注内心,引导创造。要避免脱离学生、流于程式等偏离主旨的教学,让学生表达自我兴趣、性情。比如指导初中生画荷花,按照荷叶结构,以向心聚拢笔法,由外而内运笔,完成造型等,另行画一片侧面荷叶。最后,补画叶梗、画梗、花朵、花蕾、花蕊、水草、浮萍等,附上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三、引导交流,展示学习感悟
“意象”不同于“具象”、有别于“抽象”,是意(意念)与“象”(物象)互通交融的有机整体。初中生想法千奇百怪,有些想法创意十足。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交流、研讨。当学生展示各自学习感悟时,可以生发系列创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点评,深化学生的国画认知。
国画创作,其意义绝不在于临摹其形,更在于揣摩其意。对于郑燮的《竹石图》,就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君子豪气;对于吴昌硕《兰竹图》,就要让学生感受到画中所蕴含的气吞牛斗的艺术生命。 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能感受到作品的好,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学生能感受到美,但却不能表达美。“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地审视、打量,才能产生个性化的诠释。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学生才能超越自我的一己之见,真正认识到作品美之所在。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学会评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四、结语
“画在功夫外”,在国画教学中,教师还要将创作与做人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鉴赏、创作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作品的线墨、意境,更要引导学生学习画家的审美、道德情操、职业操守、爱国情怀等,通过画品和人品、技巧与道德的兼修,形成学生的“画心”。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弘扬国画的人格教育、品格教育和道德教育等的诸多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郑万明.中国画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的研究[J]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3).
[2]姚征花.初中“写意”中国画教学中意象思维的探析[J].考试周刊,2013(10).
[3] 江娉.初中美术中国画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M].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1).
[4]黎冰.提高初中写意国画教学效果的途径[J].广西教育,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