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学校 518118
《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条界定即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这一界定看,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它对于理解文字内容、与"作者"的对话,唤起学生的感性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朗读就没有进一步的内容探究、情感体验,更遑论语文阅读的推进、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着力探索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教学方法,其中演读法对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张力,体味语言美,推动语言积累和潜移默化培养语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例子,简单谈谈演读法在语文品悟写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提升阅读表现力
随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学生的课堂表现渐趋内敛,课堂表现力不如小学时期活跃,往往表现出沉静、谨慎,被动,有时候心神还会游离于课堂之外。如果老师还一味地“满堂灌”或“满堂问”,势必会极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将课堂的“发声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演、读结合, 将书面与口头相结合, 将抽象的文本转化为具体的活动, 从而投入更大的学习热情。
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秦王以易地为诱饵企图吞并安陵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唐雎受命出使到秦国,最终以一己之力击破了秦王的阴谋。全文以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没有逐字逐句翻译的必要,但要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来分析唐雎和秦王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学生也大多只能粗浅地概括出唐雎的勇敢和秦王的贪婪不义,具体是怎样表现的、能否揣摩出当时剑拔弩张之下的细微心理?学生说不清,也没兴趣,他们被文言文给吓住了。
于是我让学生圈画出全文角色,并在小组内分角色演读,把它当成一个小舞台剧来演绎。学生顿时来了兴趣,不但把秦王前倨后恭的语气、神态读得惟妙惟肖,更在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看法时解释自己每一句抑扬顿挫背后的情感理解。
小组内的合作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了,他们寻求更大的舞台,于是,我顺势开展了小组展演比赛活动。各小组于是在“演读”的基础上更添加了“演”的成分,有的神态畏缩表现安陵君的怯懦;有的粘上纸胡子、“怫然怒”时将纸胡子一吹而起;有的抽出扫帚当宝剑;有的直身而跪身影发抖全情代入......
一堂课下来,掌声、笑声、欢呼声,声声入耳;理解、体会、展现、创作,尽皆有之。原来,语文教学也不只是说文解字,不只是文本肢解,放手让学生尽情演读,让书本上的文字成为鲜活生动的体验,是一件如此美妙的事!
二、读中有品,促进情感体验
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常常会看到学生对一些经典名篇不太感冒,他们总是在大略了解内容之后就蜻蜓点水般的掠过,并不能沉下心走进字里行间,去内化、去品悟其中的隽永哲思或丰富情感意蕴。演读法则为促进文本内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首段中写到,“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仅看文字,学生确实能看到“我”当时的痛苦与无奈, 但“望着望着”、“听着听着”这样的叠词,唯有读出它的轻重缓急、读出它的蓄势与爆发,那种绝望的苦涩才能跟随声音漫溢进心灵,也才与作者建立起共情的桥梁,意识到“我”的暴躁与任性在那段黑暗日子里是多么正常的情感表达。
再如文章末段,“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作者终于在母亲离去之后幡然醒悟,看着眼前的菊花,这个“好好儿活”后面究竟包含着怎样的彻悟和怎样的情绪?通过演读,有的品出了遗憾与失落,有的品出了憧憬和希望,有的品出了力量与坚强......省略号带给学生无限的揣摩空间,但无论是哪一种,借由演读的翅膀,他们的情感体验会飞得更远更远!
因此,演读其实就是在“读”中输入信息, 建构起对文本的理解, 即对文本的感悟,在“演”中输出个体对文本的理解乃至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演读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十分重要。
三、读中有悟,推动深入探究
文章不是无情物,朱自清先生主张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可见,就文本讲文本只会让学生无路可走,通过演读来调动学生的想象,体味语言使用妙处并进一步推动对文本的深入探究理解,才能心领神会、学有所“悟”。
在想象的气泡中,每一个学生都变成了刚刚历经严冬的孩子,清晨,他们欢欣地走出屋子,走进园子,走到田野,走进果园树林......每一个学生都微眯着双眼,把自己的心轻轻安放在清新文字所营造的氛围里,随着一个又一个逗号,轻快的读出愉悦;随着一个又一个短词长句,轻松演绎出勃勃生机的图景……
美好的阅读体验架构起师、生、课文之间的桥梁,那一个眼神、一次张望、一温柔回眸的演读,都成了入情入境的自然之举,而脑海中存蓄的关于春天的诗词歌赋和表达,也如泉水奔涌而出。
通过观察学生的“演”,了解到他们对文本的内化程度,于是立即调整教学措施,让学生动笔写下他们脑海中的春日图景,至此,由读而悟,由悟而写,水到渠成。
四、读写结合,培养综合素养
演读需要学生将外在的文本熟读、内化,在此基础上将文本所描述的情景转化为内心的图画, 然而再将这种图画以活动的场面演示出来,可以说是一个由阅读到情感体验, 再到情景外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朗读,即口头表达能力;需要动作,即肢体表达与精细动作能力;可能需要书面语与口头语,或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或普通话与方言的转化,即创作能力;也可能需要与小组成员讨论演读形式与风格、角色分配与互相指导,即团结协作与自主探究能力……
在公开课中,演读可能常被误认为是“虚假繁荣”的热闹,但合理运用演读法其实有助于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养各方面的提升。
如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就常常让学生将诗文内容演读出来。
当学生在悠远的笛声中脚踏椅子,回望黑板上画着的城墙和月亮,吟诵出“一夜征人尽望乡”时,我知道他在演读中沉浸到了苍凉旷远的意境中,实现了音乐、美术、舞台与诗歌审美融合。
当学生将《木兰诗》长文进行创造性地分角色演读时,我知道,创作的种子正在萌芽,演读对于品味语言、感悟生命和推动语言运用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学生在演读《诫子书》的同时也挥毫泼墨写就家书一封时,我知道,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期望与传承也将流进了学生的骨子里;那改写为现代汉语版的《诫子书》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叶圣陶先生有言,“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演读以读促悟,以读促思,激活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在趣读中品味、探究、鉴赏、思悟,更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初中语文课堂更加高质、高效。由此,我们应当守住阅读教学阵地中的演读,借演读提升学生的品悟写能力,更激励学生在品悟写合一的学习实践中攀向新的语文高峰。
参考文献:
[1] 张学玲. 演读法在阅读中的价值略论[J].学周刊,2015(27):163.
[2] 闫素荣.演读体验课的特点及其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5(29):118.
[3] 唐新顺.“读”树一帜,让初中语文课堂更有实效[J].语文知识,2017(1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