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小“古文”如何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3
/ 2

初遇小“古文”如何教?

刘爱妙

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中心小学


小“古文”,是指短小浅显,生动有趣的文言文故事和文言文句段。随着低年段一定识字量的储备后,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迎来了小学阶段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司马光》选自“破缸救友”部分,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自古以来都是教育孩子的范本。记载司马光儿时遇事机智果断,学习其实践能力。三年级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文言文晦涩难懂,不好读。初次遇见,如何教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上的一些体会。 

一、初识古文,激趣引路

  文言文简洁、典雅。教师顺势告诉学生,《司马光》这种语言形式叫做文言文,是古代人们写文章时使用的语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对文言文感到新鲜、好奇。但由于小学生以学习现代语言为主,文言文对于他们而言非常陌生,因此学起来有点难。如教师教法不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丧失殆尽,以至于把厌烦的情绪带到今后文言文的学习中。可见,在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就要给他们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适当讲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寓言、典故等,以此唤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案例分析] 《司马光》导入环节设计 

师:(课前三分钟)四幅图片分别为《孔融让梨》、《曹冲称象》、《道边李苦》、《破瓮救友》,同学们听说过了解过这些图片中的故事吗?简单让学生说一说。  

  生:知道。  

  师:谁能说说你知道的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1:司马光是聪明的人。

生2:司马光是爱思考问题的人。  

  生3:司马光是勇敢的人。 

  师:你们想走进文中看看他小时候是怎么样救自己同伴的?  

  生:想。  

  师:好,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师:微视频播放《破瓮救友》小故事。 

这个环节借助学生熟悉的人物故事导入,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微视频边播放故事画面边出示原文,学生欣赏“古文”,降低对“古文”陌生感,让学生尽快熟悉这种从没接触过的文本。自由试读,引导孩子特别关注随文注释,联系上下文尝试了解小“古文”讲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文本“群儿戏于庭”开场就游戏味十足,喜得于孩子们的追捧。故事简单,有意思,很感人。这样教,按照目标要求,没有拔高,没有放大,既关注学情,又让学生感觉事件离我们很近,古文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身边熟悉的事。按照今天的写作要求,如果你在故事发生的现场,也会用熟悉的语言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熟悉的方式记录下来。而古人就是用他们当时熟悉的语言和方式记录而已。此环节从学生熟悉的故事切入,让孩子看到文言文貌似生冷的语言文字之下,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样学生喜欢,感觉舒服,唤起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亲近感,激发学生愉悦走上阅读文言文的驿道。

  二、感知古文,丰盈趣味 

  学习小古文,有助于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纵观统编版小学文言文都是经过精选的小故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现代文是如此,对于文言文来说,反复朗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文言文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以及特有的言语“古”的味道,而且篇幅短小,占时不多,适合朗读。古文不朗读几乎就体会不到古人说话的情趣。而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独立读通文本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案例分析]《司马光》一文的初读环节设计  

  师:教师配乐范读。(师随机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速度等,生标注)

生:同学跟读,要求读准字音。 

  师:指名读。(不同水平的学生3名,生评、师评) 

  生:学生自由练读三分钟。 

  生:全班齐读,结合注释说说课文大概意思。  

  生:小组比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生互评)  

就这样,教师先范读,句号处的停顿长一些,逗号处的停顿略短一些。为便于学生跟读,初读可引导学生读慢一点,语气、感情方面不必做要求。通过引领学生尝试反复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节奏,轻巧灵动的小古文洋溢在学生嘴边,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在学生的面前就丰盈起来,读文情趣自然就流淌在学生的心田。

   三、走近古文古文不“古”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语句在表达情义方面的作用。”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注意指导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进一步悉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意思说清楚,说具体。要注意灵活多变,切不可拘泥于以词解词、逐字串讲。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更加连贯、明白、准确,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添加一些词句。而且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独立进行,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有困难时教师再予以帮助。  

  [案例分析]《司马光》重点句的教学片段  

  师:来,一起读读第一句。(学生齐读)  

  师:谁知道“瓮”是什么意思?  

  生:“瓮”就是大缸一般用来装水、酒、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课文下边的注释中知道的。  

  师:你很会学习,学古文就应该学会对照注释来理解。  

  师:“庭”又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连起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生: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  

  师:意思弄懂了,读起来就有底气,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全班齐读)  

  师:谁愿意一个人读一读这一句?(指名入情入境地读)  

  师:很好,就应该这样潜心读文本,把文章的内涵、神韵结合起来读,把自己诵读过程中的自悟、自得结合起来读古文。  

   ……  

  (其它重点语句的教学方法同上)  

  引导学生看看抓住“登瓮”“跌”“没水中”体验故事的惊险;抓住“持石击瓮破之”体会司马光的智慧与勇敢;围绕“众皆弃去”讨论:假如是你,你怎么看,你会怎么办?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紧紧抓住文本语言,以读为本,引导学生从“学字解词”到“联句成段”,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共通之处,品味古文独特的表达,发现小“古文”与其它课文语言的差异,真真切切知晓古文不“古”。   

四、读文品悟,适度拓展 

  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往往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之后,要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学生熟读成诵、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分析、思考、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如下: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当看见有人掉进瓮中,其他的小孩有怎样的反应?能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样子吗?  

  ①“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也来当一回古人,把刚才的话用简短的文字说一说。试着用“众皆弃去,一儿_______,一儿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②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经历谈谈感受和体会。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从司马光身上你明白的什么道理?  

  这一环节我们将目光聚焦在适度拓展,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这则故事的主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感受到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以文带文,有效拓展 

  小学文言文教学,教师要重视拓展性的训练。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一些文言故事、文言名句等,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他们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读懂更多的文言文。  

  在学完教材中的内容后,结合课文,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比如学了《司马光》后推荐学生阅读文言文小故事《孔融让梨》;学了《井底之蛙》后推荐学生阅读文言文成语故事《画蛇添足》、《自相矛盾》;学了《揠苗助长》后推荐学生阅读文言文寓言故事《掩耳盗铃》等。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学生文言文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熟练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概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内容,有自身独具的韵味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学习实际,选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故事,学古文,期待“初遇”能让学生轻轻松松走进文言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