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鹤谷村完全小学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当下十分新颖的教学方法之一,该方法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能够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情感参与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师,理应主动分析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以情境教学法彻底改变传统时期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从而高质量达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有效运用
众所周知,由于传统教学时期的方法极度单调,学生所处的课堂环境十分枯燥,长久如此便使得学生对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愈来愈弱。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烘托浓厚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主观能动地参与课堂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下面,我将结合自身从事小学数学教师这一职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作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运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乃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最佳时期,而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绝无可能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现。基于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认识到运用问题情境的重要性,从而利用合理的优质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锻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分类与整理》这一节时,首先,我在课件上展示了两张图片,分别是整理前的书架和整理后的书架,让学生说了说看完图片后的感受。然后,我为学生分发了不同颜色的气球,对学生提问道:“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从而带领学生经历了分类操作的过程。之后,我通过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了解了一些分类标准,使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了这一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运用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对分类的意义有了初步的感知,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大大优化了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数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与发展的教育环境下已经被人们所共知。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可运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帮助学生获取具有现实价值意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实现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钟表》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说道:“钟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钟表的设计也在朝着多样化发展,那么你们知道钟表的作用是什么吗?”从而有生活经验的学生说出了钟表的一些用途。然后,我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做了分析,结合学生一天的时间安排,帮助其学会了如何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最后,我引导学生归纳了学习内容,对学生总结道:“要懂得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而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运用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有了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充分实现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运用直观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直观情境是小学阶段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而这主要是因为其薄弱的抽象思维还不足以学习一些具有难度的数学知识,直观情境在课堂上的运用便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可通过运用直观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享受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完成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任务。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上、下、前、后》这一节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两个画面,分别是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从而使学生在直观情境下有了对位置的初步感知。然后,我根据交通画面中的红绿灯,分别使学生有了对“上、下”的位置关系,又通过不同颜色汽车的行驶状态助力学生认识了“前、后”的位置关系。之后,我通过其它实例检验了学生对“上、下、前、后”位置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我引导学生归纳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运用直观情境展开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情感参与了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辨别空间方位的能力,从而高效完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及时认识到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价值,从而通过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知识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求学生得到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彩红.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试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内涵理解与有效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7(10):26-28.
[2]潘传国.数学+生活,活动+体验,让学生爱上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