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素质教育的实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30
/ 2

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素质教育的实施探讨

边巍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艺术类高职院校培养新时期高素质的综合艺术类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是艺术类高职院校培养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重要环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艺术类高职的在校生的基础必修课,牵涉到的学生多,它的影响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所以,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任务,更应把素质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环节中,这样可以促进高职

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艺术类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入了高职艺术各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已成为艺术类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艺术类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计算机信息素质。由于国内不同地区的教学水平及生源的差异,大部分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已经成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延续、加深,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仅仅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并且教学定位、评价体系、教学模式也都比较陈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定位陈旧

近年来,在许多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在校的高职学生获得计算机技能证书。起点从零开始,内容包括职业道德、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中英文录入、Windows 操作、Word基础、Excel基础、PowerPoint基础和网络基础等基本知识和基本功能,采用以介绍知识点和基本功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以让学生获得计算机技能证书为教学目标,但实用性不强,教学定位陈旧。他们认为只要学生的基础理论扎实了,计算机水平也就提高了,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种不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定位,显然不符合艺术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为艺术类高职教育的特色、立足之本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陈旧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是按照知识点层层推进,没有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模式单一、陈旧,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没有紧跟社会的需求,面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显得很不适应时代要求。

  1. 评价体系陈旧

许多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就是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等级考试,如果学生获得计算机技能证书,这门课程就算通过了,这种只注意结果、不注意过程的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计算机技能,甚至学生的职业素质到底提高了多少都无法衡量。

  1. 教学模式陈旧

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如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育过程中能突破上述陈旧的模式,并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机遇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从而努力形成机遇优势、创新优势、竞争优势,不仅能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对如何面向应用、服务社会,进一步提高艺术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第一、突破陈旧的教学定位,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机遇意识,努力形成机遇优势面向社会,一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以致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

面向应用,一切以提高技能为导向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技能培养。知识并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技能,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书本知识,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本科教育更注意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完整性有很大的不同。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在两个方面的职业技能:一是利用计算机处理复杂办公事务、进行文档编辑的技能;二是数据处理、信息检索的综合技能。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要树立“服务学生、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全新教学理念,构建“技能、实用”两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在校内或在兄弟艺术类院校之间举办信息技术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全省、全国的信息技术竞赛,以此丰富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1. 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努力形成创新优势因材施教。

由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学生在中小学接受计算机教育的程度不同,有的学生在中小学已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有的学生在中小学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所以在开学初,应进行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分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班和计算机应用高级班。计算机应用基础班从零开始教学,先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然后再结合案例讲应用;计算机应用高级班直接结合案例讲应用。将分散式教学模式改为集中式教学模式。旧的教学模式是不管学生原来的基础,一周都是4节课,上一个学期,现应改为基础班集中上课两周、强化班集中上课一周的教学模式,集中式教学的优势是教学连续性更强,教学效率更高。我们应放弃过去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教学方法,以来自社会需求的典型案例为突破口,突出技能、强调实用,构建“技能、实用”两位一体的全新教学体系。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意识创新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艺术类高职教育是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突出创新驱动。

  1. 突破陈旧的评价体系,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努力形成竞争优势,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操作性和应用性都很强,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突破陈旧的评价体系,采用质性评价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学习作品、电子文档等资料,全过程地记录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和思考,通过过程性的评价方法,最终综合评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而不是仅仅以一个简单的分数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具体、直接地记录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能较好地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的状况,对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另外,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设置情境,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让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个组任务完成得好,完成得快,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努力形成竞争优势。

艺术类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通过一门课的教学就能使大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全面引导学生抢抓创业的机遇,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形成机遇优势、创新优势、竞争优势。信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机遇,培养高职学生强烈的机遇意识,努力形成机遇优势,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