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京源学校莲石湖分校,北京 100041
摘要: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对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及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科学活动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让学生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创设一种接近生活原型的教学情境或带领学生进入现实情景,引导学生生成问题、领受任务、形成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并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认知、能力提高,培养科学素养。本文阐述了通过科学活动将科学知识、技能、价值观之间建立联系,建立科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解决不同学习程度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接受程度,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活动 探究能力 合作能力 科学素养
作者简介: 刘娜(1982-),女,籍贯河北,汉族,理学博士,一级教师,从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与改革。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1~6 年级)》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1]。并且指出小学科学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科学素养最重要,也是最有成效的时期。素质教育要求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我国的科学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由于应试的原因,自然学科往往被列为“非主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材内容宽而浅,缺乏系统性[2]。通过系统的科学活动,将零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学生能够根据一个具体的问题将学习从课堂中延伸至课堂外的实际生活中,这才是科学素养的真正体现。
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依托,以探索为主线,本文本着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发、开展科技活动,注重自主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形成学校科技教育特色。通过研究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注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逐步构建自己的科学素养体系,为成为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况,让学生通过课题式科学实践获取知识获取科学素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在《有趣的静电》教学案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理解的难度,我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动画角色,并借助图片、故事、具体操作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提出问题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愿望,在表达实验、交流、变向思维中,认识正电和负电并找到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体验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受到“要善于与人合作;大胆猜测,勇于探索,尊重事实,乐于创新”等核心素养的熏陶。活动中以具体现象为依托,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兴趣出发,将具体现象与学生动手操作有机结合,借助图片、演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之动画角色的引入,提高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整节课的设计符合“从生活到科学学科、再从科学学科到生活实践”的科学学科教学基本理念。
在《一箭在弦》 教学案例中,根据二年级学生正是好奇心旺盛的年龄,并已经具备一定的模仿和动手能力,但是缺乏合作意识,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初步了解观察、模仿、比较等方法,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在教师演示下,组装完成一架弹射火箭并发射; 学生通过剪一剪、折一折、贴一贴等活动,初步形成与人合作、动手探究的意识[3]; 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探究影响火箭的射程的因素。 通过教师自主设计课题内容,围绕课标要求,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领会知识、感悟知识、经历过程,并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动手做,做中学,并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科学,进而爱上科学。
二、学科融合。结合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通过“做”中获取知识,学会学以致用的科学素养。在《落叶的秘密》教学案例中,组织学生去采集公园中的落叶。在这个过程中科学老师引导学生探讨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落下来的叶子哪面朝上呢?组织学生开展落叶朝向的统计,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填写数据,数据的呈现形式分数或百分数,填写完后在白板上进行展示。然后思考落叶朝向的影响因素。通过引导学生持续的观察自然中季节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四季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知识,在猜想中质疑,在动手中学会合作,在资料调研中融合历史人文素养,在制作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在实验中学会科学探究,在汇报中培养自信心、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等科学素养。
四、结合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出发,巧设问题、环环相扣,培养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的科学素养。在科技馆类科技活动:《国家动物博物馆——形形色色的动物》 中,国家动物博物馆馆藏标本数量众多,制作精美,很具有视觉的冲击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会十分感兴趣。本次活动的学案设计,涵盖的内容较广。学生通过参观,完成学案上的学习任务,能够初步领略动物的多样性,初步感受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初步感受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适应性,能够对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分类有初步的认识,能够感受濒危野生动物所受到的威胁,从而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最后,为了进一步了解通过开展科学课内学习活动及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情况,访谈开展科学活动的班级及学生。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知道在生活中的应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还能够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老师的引导下,更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保持严谨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自信心等科学素养。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科学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在系列科学活动中既达到了对未知知识的渴望,又能够体验研究的成功与乐趣。
参考文献:
[1]王永会,赵敏.《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周勇.影响我国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根源追溯[J].教育科学,2009(25):32-37.
[3]王瑛.合作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于研究[C].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科研成果集(第四卷),2017:57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