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大课间有效策略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5
/ 2

中学生体育大课间有效策略的研究

王家村

烟台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大课间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已发展成为我国校园课间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融合校园体育、艺术、学校教育特色等不同特点,制订大课间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组织实施发展计划,在学校体育教师的科学统一组织指导下,科学有序的合理组织活动开展,旨在让更多的在校学生能够走出体育课堂,接触大自然,丰富我的校园课间体育活动文化体系建设,促进在校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字:大课间;体育活动;策略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利用课与课之间的间隔时间组织的体育活动,一般安排在上午或下午的第二节课后。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保障,是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课间操相比,体育大课间活动具有时间长、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练习强度大的特点,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祭张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实效。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大课间学生体育艺术活动的比赛内容单一、老套

大课间学生体育早操活动主要内容单一、老套,春夏两季做操,秋冬两季做晨跑操。学生对这些缺乏新意的体育活动内容比较反感,出现学生逃避大课间学生体育活动的情况屡见不鲜。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体单一

通常这种情况下,操场上很多学生在参与活动,只有班主任跟随跑操,很少看到有其他教师参与活动的学生身影,没能真正形成一个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欢快、和谐的活动场面。体育课间活动,各班级一起临时进场,一起参加活动,一起退场。因此,这样的时间安排中却出现了"过量与不足"的复杂问题。例如,在学校跑操中,相同的运动圈数,有的学生没有过多的感觉,当然这样锻炼身体效果不会很好;有的则是学生身体负荷过大,气喘吁吁,大汗淋淋,回到班级之后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进行体力恢复,影响直接到他们下一节课的正常体育学习,而且大量淌汗还会使学生衣服潮湿,有时候很容易就感受凉生。

(四)大课间活动体育竞赛活动中学生场地训练器材配备不足、缺少学生专业技术指导

一些学校体育教师充分考虑了在校学生的个体兴趣爱好差异,认为只有合理安排适合学生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内容,学生才有机会全身心的积极投入,保证体育活动中的效果。于是在大课间活动安排了许多学生以自己兴趣爱好为内容的活动来开展各种活动,然而原本以为是件非常好事,结果却突然出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过多的学生单独选择一项活动内容,导致"僧多粥少",出现了学生场地活动器材严重不足的尴尬问题,许多学生在大课间活动只能单独站在一旁从而成为现场看客;由于学生间的兴趣爱好差异性太大,出现了过多不同学生活动项目内容的不同版块,有的学生活动项目场地器材缺少相关专业老师指导。

(四)大课间有效活动时间少

大课间的锻炼时间都完全是固定的,不同的学校时间安排的不相同,大概在25—35分钟左右的时间范围内,一些学校专门组织的课外锻炼的课余时间却很少,例如学生做两遍操后就匆匆忙忙退场,使大课间锻炼时间综合利用率不高。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原则

(一)健身性原则

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考虑学生的身体发育的特点以及年龄特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二)趣味性原则

兴趣开发是最好的指导老师,体育相关活动项目内容的在设计上一定要严格遵循科学趣味性强的原则,这就非常需要学校体育教师以及其他学校体育相关负责人和领导在这两个方面要多下功夫,大胆探索创新,激发广大学生体育参与热情,让未来更多的广大学生真正的深入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进去。

同时,还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体育活动的内容定期更换。因为长期的同样的课间活动内容,会使的学生参与热情逐渐的减退,从而达不到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安全性原则

安全无小事,大课间学生体育娱乐活动的安全内容组织设计一定要逐步组织实施,循序渐进,给全体学生一个完全适应的发展过程,避免学生组织的混乱,造成各种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再一个问题就是需要考虑季节的变化交替,夏天比较炎热,内容的整体设计上尽量的缓和一些,适应平时学生的各种情绪交替变化,否则,学生就可能会容易出现一种厌恶的不良情绪;冬天比较寒冷,学生由于比较怕冷不是很愿意出去参加一些体育类的活动,因而在内容设计上变得应该更加剧烈一些,让平时学生们的身体自然变得暖和,这样会使学生才有一种参与的热情。

(四)多样化原则

传统大课间单一的体育活动模式,缺乏创新,没有快乐可言,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其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从学生的层面、学校的层面挖掘多样化的体育活动素材,真正让学生参与进去。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策略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内容选择的合理性,组织的有序性直接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衡量指标。体育教师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监管自己所负责区域的课间组织工作。

(二)加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制度以及评价制度,相关部门携手体育教师以及班主任联合监管体育活动组织实施,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及时的进行反馈,根据反馈进行进一步的整改。

(三)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身体发育特征,选择多样化的活动内容,逐步的创新,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身体。

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运动量与运动强度不能太大,影响学生身体发育,也不能过小,起不到锻炼的效果,要保证科学合理。

(四)制定详尽的计划

每学期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之前,学校体育组协助相关部门制定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计划,要求方案详尽,体现出本校的特色。同时要考虑到季节交替的不同方案实施。

(五)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

加强体育活动的监管力度,就要制定可以实行的评价体系,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的创新改进;对于优良的地方,继续保持。考核体系的出台也是必然的结果,将班级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班级考核,不仅是一种激励,而且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从而更好的组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六)安全预案的制订

活动的开展势必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学校的负责部门提前考虑到所要发生的风险,从而形成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安全预案,从而保证对突发状况的快速处理,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七)体育课堂的辅助引导

体育课堂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个主阵地,对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起到主题引导的作用。对于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渗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提前布置,并引导学生逐步练习,基本掌握动作技巧。同时,体育教师要发展班级中的体育骨干,发挥他们的积极带头作用,帮助教师学习活动内容,并协助教师组织开展。

四、小结

大课间学生体育实践活动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本校的体育特点,符合本校学生的身体生理生长特征与学生年龄发展特点,引导全体学生尽快走出学校课堂,接触到大自然。制订详尽体育活动计划以及安全评价考核体系,制订每学期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安全工作预案,充分调动全校体育教师以及全体班主任、相关辅导教师共同履行承担责任监督检查学校大课间各项体育竞赛活动的正常开展安全情况。保证大课间活动科学有效的持续开展活动下去,提高大学校园课外体育活动文化氛围,促进在校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全军.关于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几点思考[G].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8).

[2]张红卫.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效果分析——以广州市白云区明德中学为例 [G].当代体育科技.2015(5).

[3] 李贵邦. 浅谈如何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G].课程教育研究.2015(34).

[4] 陈晨. 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组织管理的现状及策略研究[G].教育教学研究.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