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而小语种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易受西方多元文化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性低、入党意愿不强等现象,给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本文立足小语种专业特点,以浙江外国语学院“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活动为例,提出“党建+专业”的新模式,在中国文化和西方多元文化的碰撞中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坚定政治信仰,为其武装社会主义思想护盾,培养成兼具翻译能力和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一、小语种专业学生党建工作特点
小语种专业学生作为将来中外交流的重要后备力量,不仅要有扎实的外语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还要具备优良的政治素养。然而在实际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小语种专业学生在思想结构、教育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结构:长期受到西方文化冲击
在国际化的语言学习环境中, 小语种专业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大量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在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意识形态易出现西化倾向。西方多元文化带来的新鲜感迎合了青年学生追求时尚的精神文化需求,易使学生产生盲目崇拜而全盘接受,忽视了习以为常的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出现崇洋媚外的心理,错误地将西方文化摆在优越位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不再局限于教材、期刊等纸质学习材料,可以借助网络设备更加自由地获取国外信息,而部分西方媒体打着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旗号抨击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恶意误导民众思想,时刻冲击着高校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
(二)教育结构:学生出国留学比例高
近年来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高校对外交流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再加法国、西班牙等国的留学费用低于英美,小语种专业在校学生短期出国学习和交流的热情持续升温,出国人数比例逐年增加。在校四年期间有半年至一年时间远离祖国,完全置身于西方文化环境中,思想上易出现中西文化之间深度的摩擦与碰撞。党组织对海外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因空间和时差上的障碍,往往局限于在线学习、定期汇报等的形式,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教育载体来引领学生思想。再加上国外反华分裂势力的活动,学生在海外存在被错误思想渗透的风险,给小语种专业党组织的意识形态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三)组织结构:基层党组织结构复杂
小语种专业普遍实行小班化教学模式,导致按班级设立党支部的形式很难实现,普遍跨班级、跨专业组成学生党支部。开展党组织生活需要协调多个专业和班级繁忙的课程,可谓是夹缝中挤出时间来组织学习教育活动。其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离不开学生党员的共同助力,而小语种专业优秀学生出国比例高,人员流动性大,常会面临刚培养出的优秀学生党员要出国的尴尬情况。另外,高校基层党组织一般由辅导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应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但辅导员实际管理学生数量往往远多于200人,辅导员除了学生党建工作外还需兼顾大量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很难专注于学生党员的培养。辅导员的转岗、挂职等流动性因素也会影响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延续和成效。
二、小语种专业党建工作新对策
如何凝聚学生思想,增强学生的入党意愿,营造良好的党建氛围,提升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性等一系列问题是小语种专业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困境。浙江外国语学院自 2017 年 3 月启动了“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活动,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引导青年学子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从青年习近平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榜样力量。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理论研究、舆论引导三大途径,系统推进、全面深化学习教育,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小语种专业党建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活动以青年习近平的榜样作用为核心,有效融入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改变党建工作与专业学习隔绝孤立的状态,探索一种“党建+专业”的新模式以消除学生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的距离,提升党建教育质量。以下从外语学习的实际出发,将“听”、“说”、“读”、“译”四个外语学习模块嫁接到党建教育当中,实现思政进课堂,让小语种专业学习和党建教育活动打破壁垒相融相交。
(一)“听”学生党员宣讲
理论学习是党建教育的基础,理论宣讲者通常是由相关老师担任。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模式确实能起到很好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作用,但讲授形式上不一定符合当前个性化鲜明的95后、00后学生的喜好,无法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相较于其他理论书籍浅显易懂,以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展现了青年习近平在艰苦环境中的成长历程,是一本易于接受、内容鲜活的思政教材。学生作为学生党支部的主体,知道学生群体的偏好形式,可适当地把宣讲舞台交给学生,采取专题式、讲座式、座谈式等多形式,由学生根据自身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理解,结合个人经历与十九大、全国两会等时事热点,面向团支部、党支部宣讲青年习近平精神。对于学生而言,共产主义信仰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做到“信”,还要能融会贯通后结合事例有理有据地讲出来让更多人相信。学生上台宣讲的形式更能激发身边同学的代入感,让共产主义信仰深深融入学生群体的思想中,而非机械输入后逐步淡忘。
(二)海外青年“说”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今我国经济实力日渐强大,中国文化也随着经济贸易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自信。广大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肩负着对外友好交流、传播中国文化的时代使命。小语种专业学生的高出国留学比例固然给党建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留学这一优势,发挥外语技能特长,开拓党建教育的新空间。浙江外国语学院在持续深入推进学校“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青年学子,发挥学生的外语优势,遵循习总书记关于“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讲话精神,在俄罗斯、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留学期间组织开展“东风西渐——海外青年讲中国故事”系列活动,在异国他乡组织书法、剪纸、太极拳等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实在在体会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以真真切切的感受树立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三)“读”红色外文原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保证,而诸多红色经典著作均有外文版本。习总书记曾多次提到党员要多重温党内经典文献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前基层党支部的教育活动以党课宣讲形式为主,学生对诸多红色著作只知其名,仅了解部分选段。且应试教育的学习经历使学生形成惯性思维,浅薄地背诵作为考试考点的理论,少有人去查阅相关著作的原文领悟深层次含义。浙江外国语学院从习总书记的青年成长故事和系列讲话中整理出书目清单,由教师党员导读外语版的《共产党宣言》、《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经典红色学习资料,引导小语种专业学生养成在外语原文中领悟原理的学习习惯,同时增加学生的外文资料阅读量,提升专业外语能力,让党建工作和外语教学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四)多语种“译”红色作品
翻译既是小语种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跨文化交流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历史新时期,文学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明互鉴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江外国语学院立足于外语类学校“多语种、国际化”的学科建设特色,聚焦专业的亮点,借助小语种专业特色,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平台组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多语种学生翻译团队,邀请各语系的教师党员担任翻译导师参与学生党支部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来。而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逐字逐句了解上个时代知青的成长经历,反复体会青年习近平的榜样精神,无意识地锻炼对外讲述中国红色历史的能力。此模式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实现红色教育和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为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推进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有助于培养具备家国情怀的的外语人才。
三、结语
党建工作与小语种专业学习并非是真正的矛盾关系,从学生角度来看,两者的冲突更多的是在于时间上的冲突和内容上的绝缘。浙江外国语学院以“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创新高校基层党建教育工作模式,做到党建教育融入外语学习,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消除和专业学习之间的绝缘关系,并采取95后、00后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同学们吸引到党的先进思想体系中,让学生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武装基层、教育学生,培养兼具翻译能力和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柯春亮.外语类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5):23-25.
[2]代维东.推进外语专业学习型学生党支部建设探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6(04):53-56.
[3]杨芳.“党建+”聚专业力量群力促学生成长——外语类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2):100-101+114.
[4]徐平华.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党建工作[J].高教学刊,2018(01):183-185.
作者简介:陈相伟(1992— ),男,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